減壓是很大的課題,是我們不分年齡、職業和性別都尋求的情感 (Emotions) 出路。
有人靠零食,有人靠咖啡,有人靠澱粉控,有人靠追星,有人靠購物,有人靠愛情,都是心癮病。
九十年代有一派腦神經學的研究,認為壓力是情緒失調的主要源頭,負面情緒是慾望未能得到滿足的後遺症,然後在「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內產生。要減壓、放負,需要從調教「腦幹」(Brainstem) 入手,尤其是活動肌肉。這套理論是說壓力就像肌肉經劇烈運動一樣,會讓身體處於高能量狀態。腦邊緣系統產生的情感狀態能引發壓力反應,會不斷升高我們的血壓和血糖值。只要將負面情緒視為一種壓力狀態,那麼它只是腦內物質所帶來的興奮、血壓、心跳率等生理變化及肌肉的緊張而已,毋須過份從心理層面去解讀,擔憂成疾,因此調教肌肉運動便可解決情緒問題。
這套說法有道理,是讓我們學習回歸動物處理壓力、焦慮和緊張的生理性方法,效果簡、易、快,夠直接。但人的際遇和感情結構遠較動物複雜。我們都知道,當情緒跌入谷底時,能光靠做運動減壓的成功率並不很穩定,有時可以,有時不能。也跟性別荷爾蒙攸關,女性較難靠動肌肉平伏情緒問題。有人跑步後心情便爽了,有人邊跑邊想傷心事,無法抽離傷痛。所以光靠運動不是解決壓力、焦慮和不快感的萬靈丹,我們也要學習其他針對不同情緒問題的舒緩方法。
千禧年後,人們漸漸發現和重視以靜心和正念的方向處理情緒失衡問題,開始流行靜態呼吸及冥想等方法。很多人開始嘗試多給自己 Me Time,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和放鬆的事,不只靠把食物塞進嘴巴,事後內疚,焦慮變胖變醜,自食其果。喜歡做運動的人自然會做運動放鬆,短暫抽離煩心事;喜歡吃的人照樣吃,喜歡冥想瑜伽頌缽茶修靜坐觀息的人會多做。也有人選擇學習樂器,跳舞或唱歌,這是我非常鼓勵的好方法。也有人選擇進修,把理性腦推高一個層次,借助知識和學歷改變情緒,從而改寫命運,放下情感的枷鎖。所以有人失戀或離婚後會去讀一個學位,學一門專業,也是上進和奏效的情緒療法。
不管你選擇了甚麼重整情緒的方法,不容忽視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別忘吃好,睡好,休息好,便便好。上一期文章已談過如何吃好了。睡覺休息和便便,是很多人忽略的情緒敗筆,不知它們能直接影響情緒。已有醫學研究發現欠缺益生菌的腸道跟導致抑鬱症有密切關係;而疲累跟壞情緒也有不可或缺的因果關係。那些擔憂、緊張、自卑、沒自信、沒安全感等等的症狀,很大程度是因為你的能量下滑了,簡稱累了,休息不夠而加劇,不能只賴到某人某事的頭上。
壞情緒的源頭除了是壓力,也是疲累,累了便會變糊塗,易出錯,陷失控。壞情緒的根本源頭都不在外邊,是你不夠精力和動力應付突發事故或明知早已存在的問題,失去平衡理性與情感驛動的結果。
給你了解疲累的小知識。疲累大致分三種,要學習分辨清楚和處理的方法:
1. 耗了體力的累,可以靠睡眠補充。
2. 耗了心神的累,需要轉移投入做令你滿足的事來調教,宜投入興趣或多做走動的事如運動、玩樂等。
3. 欠缺動力的累,便得尋找人生寄託,做有意義的事,提升心靈富足感,重建生趣。
關於如何調教的方法有太多,可細讀我的作品《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