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久坐少動胖3斤,肥胖剋星4招神器!減重醫:精準減重防復胖,跟上了嗎?

華人健康網(台灣)
發布於 2022年06月21日01:00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久坐少動胖3斤,肥胖剋星4招神器!減重醫:精準減重防復胖,跟上了嗎?

防疫期間宅在家,不少人抱怨久坐少動竟然跟過年一樣,「每逢佳節胖3斤」!需要有效快速減重,才不會造成疫情下的另一種災難。減重醫師表示,減重前要先了解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肥胖,包括壓力型肥胖、便祕型肥胖、更年期型肥胖等,需要正確的診斷,才能減重成功。尤其,目前可以透過精準醫療輔助減重,有助防止復胖的產生。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近年國人整體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人口比率仍一路攀升,現不但男性平均每2人1人、女性每3人1人、兒童每4人就有1人過重與肥胖,更已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的寶座。尤其,近2年防疫期間,不少人居家隔離或居家上班,明顯運動不足,加上飲食不均衡、作息紊亂,所以不少人體重往上飆。直呼:「需要趕快減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減重醫:肥胖分成26種,先診斷你是哪一類型

台灣肥胖防治衞教學會常務理事暨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想要減重之前,必需先正確診斷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肥胖,再依據肥胖的種類(原因)進行治療,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大致可以歸納分成26種肥胖,包括:澱粉性肥胖、代謝障礙型肥胖、大胃口型肥胖、壓力型肥胖、基因型肥胖、更年期型肥胖、荷爾蒙不平衡型肥胖、藥物型肥胖、水腫型肥胖、便祕型肥胖、時差型肥胖、季節更替型肥胖、晝夜顛倒型肥胖、復胖型肥胖、老年型肥胖、抗藥型肥胖、多重用藥型肥胖、產後型肥胖、罕見疾病型肥胖、器官移植後型肥胖、電解質不平型肥胖、微量元素不平型肥胖、胃繞道手術後型肥胖、空汙型肥胖、環境污染型肥胖(塑化劑等)、創傷後症候群性肥胖症等。

減重治療前,需進行評估程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患者求診於減重門診時,在進行減重治療前,需要進行以下評估程序,唯有正確的診斷,才是治療成功的保障:

1.抽血生化檢查,包括GOT、GPT、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Blood Routine、Urine Routine。

2.腹部超音波檢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3.心電圖檢查或聽診檢查。

4.體脂率測定。

5.基因檢測。

儘管有藥物可以治療減肥,但是,目前減重的處方及模式無法滿足所有不同成因的肥胖病患,原因包括如下:

造成肥胖的因素是多重因素及多重機轉。許多環境、生活習慣甚至居住環境,都和肥胖成因有密切關連性。此外,肥胖的元凶─醣分子在人體內有許多的旁鍊(by —pass)路徑,而許多藥物的機轉只能阻斷某一單一路徑,但卻無法阻斷身體的其他代謝路徑。目前許多上市的藥物,其適應症雖有標明肥胖症使用,但無法滿足不同成因的肥胖症患者。

先前的研究表明,遺傳力對肥胖發展的貢獻可能高達70%,已確定幾個基因是關鍵因素,這些基因可以調節食物攝入、營養偏好、能量消耗、瘦素敏感性和其他可能導致肥胖風險在生物學方面。還有幾種與肥胖有關的遺傳綜合徵,包括:

(1)單基因肥胖:被描述為嚴重的早發性肥胖,主要是下丘腦/瘦素/黑皮質素軸基因突變,導致飽腹感發育變化的結果。

(2)多基因肥胖症:也稱為普通肥胖症,是一種與肥胖症相關的多個多態性基因相互作用的情況,環境因素可能會放大它們對肥胖症的影響,例如不良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和過度壓力。

(3)綜合徵性肥胖:被歸類為與其他表型和其他器官異常相關的嚴重肥胖,例如 Prader-Willi 綜合徵 (PWS) 。

(4)少發性肥胖:其特點是嚴重程度不同,部分取決於環境因素,缺乏特定表型;例如黑皮質素4受體 (MC4R) 相關的肥胖症, 然而,與最常見的肥胖形式多基因肥胖相比,這些綜合徵很少見。

因此,目前精準醫療在減重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夠防止復胖產生,是一大關鍵。劉伯恩醫師表示,肥胖精準治療包括:基因療法、胰高血糖速樣肽1(GLP-1)治療、晶片植入減肥法等,以及A3智慧減肥等,其中有一些仍然不斷在研究進行中,以下分別介紹各自的特點:

【精準醫療3新焦點】

基因療法

目前有幾項和基因療法有關的臨床研究報告:

1.重組腺病毒(Ad):

重組腺病毒(Ad)介入的受體素基因轉移法,在動物實驗中使用單次注射重組相關病毒(AAV),將受體基因攜帶到餵食高脂肪食物的正常大鼠,其產生的中樞型受體素,能夠在維持體重和改善全身性代謝方面產生長期正面效應。

2.OB基因

位於第7號染色體,在基因組中為單拷貝,含有3個外顯子。OB基因只在脂肪組織中作用,其編碼產物瘦蛋白是一種分泌性蛋白,即瘦素(Leptin),由167個氨基酸殘基所組成。

3.POMC基因

位於第2號染色體,其蛋白質是一種前激素原。該蛋白質在前轉變素酶1的作用下,分解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促黑素細胞激素(α -MSH),後者在下丘腦與黑皮素4受體(MC4R)結合。

4.PC1基因

位於第5號染色體,其產物是一種含有753個殘基的蛋白酶,位在神經內分泌組織,屬於絲氨酸蛋白酶家族,其功能是將激素原轉化為激素,因此稱為激素原轉化酶。

5.MC4R基因

位於第18號染色體,主要在下丘腦神經細胞中,是瘦素作用的食欲調節途徑中最末端的基因,由阿黑皮素原(POMC)衍生的α -MSH在下丘腦與其受體MC4R結合,產生生理反應,例如調解食慾。

胰高血糖速樣肽1(GLP-1)治療

胰高血糖速樣肽1(GLP-1)是一種內源性醬糖肽,其生理作用是在維持餐後葡萄糖穩定及調節食欲方面發揮作用。再受試者中,有些是葡萄糖耐量正常的肥胖患者,也能發揮維持餐後血糖穩定的效果。目前已有商品化藥物上市。但對於因年紀因素或像賀爾蒙失調如婦科的POC Syndrom 導致的肥胖症可能效果就不大。對於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之病態性肥胖,也非治療之適應症。

晶片植入減肥法

晶片植入減肥法(Chip Implanted In Arm Releases Diet Drug To Control Appetite ),其原理是用AI的技術開發出一種能產生特定蛋白質和反應的不同基因被用來建構可植入的晶片,再將該晶片放置在生理細胞中,再植入老鼠體內,而此晶片上載有脂質感應器(LSR)與臨床藥物厭食作用的肽激素普蘭林泰結合起來。而研究結果發現,植入晶片的肥胖老鼠進食量變少,體重因此明顯下降。

劉伯恩醫師表示,肥胖精準治療仍然在持續研究發展中,十分值得期待。但是預防肥胖的不二法門,仍然要靠飲食均衡控制,尤其不能吃太快、吃太多,以及維持運動,才能有效成功減重。目前有一種「腹部呼吸偵測」能輔助「進食偵測」,即開始用餐後要20分鐘後大腦會發出「吃太飽了」的訊息。這一種「飽食度偵測技術」,能提醒使用者作出飲食調整,避免出現吃太快及吃太多的狀況。

【4招減重秘訣】

1.飲食不失調:

減重要注意不能飲食失調,會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些人的食慾就是特別好,吃完正餐,還想吃點心,有些人則是食量特大,胃就像是個無底洞。不論是食慾或食量,其實都跟腸胃的荷爾蒙有關,這些荷爾蒙對大腦傳達了訊號,才會有飢餓感或飽足感。CCK(膽囊收縮素)為其中之一,其為抑制食慾的胃腸道荷爾蒙,在開始用餐後10~30分鐘左右,CCK才會開始從十二指腸分泌,對大腦傳遞飽足的訊息。避免飲食失調,也能避免調節食慾的荷爾蒙失調,進而導致肥胖。

2.避免吃太快:

吃東西的時候要放慢速度,平均一餐進食時間大約20~30分鐘,細嚼慢嚥才能讓瘦體素在此時分泌,自然能抑制食慾,並有飽足感。

3.避免吃太多:

克制食慾避免吃太多有小訣竅,例如改用比較小的餐盤包括小碗,是調節食慾的好辦法;另外要喝足夠的水,避免在缺水的情形下,會更容易感到飢餓。

4.有氧+無氧運動:

建議在室內維持有氧運動搭配無氧運動,有氧運動建議每1小時有10分鐘做肢體活動的動作,如墊腳縮腹再深呼吸的動作,至於無氧運動則推薦早中晚可以做一次深蹲動作。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