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姿勢不良肌肉失衡易致長期腰背痛紓緩痛症不能靠臥床!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3年06月12日06:15 • 發布於 2023年06月12日06:15

上班族不論是長期坐著或站立工作,普遍容易腰背痛,脊醫經常提醒病人,痛楚是身體發出的警號,不容忽視。偶發的腰背痛屬於一般痛症,若腰背痛持續便屬於長期痛症,長期腰背痛可以是關節肌肉問題,也可以是腫瘤引致,故此要及早求醫,找出痛症成因。

精彩節目內容推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運動科學-腰背痛-上交叉綜合症-下交叉綜合症

如何分辨一般或長期痛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上班族不時感到腰背痛,若是充足休息過後仍沒有改善,則有機會屬於長期痛症。長期痛症患者感到,即使扭傷撞瘀部位表面已癒合,但痛感仍然存在,而且持續或間歇性出現疼痛超過三個月,服用止痛藥亦不能處理,心情因此備受困擾,有以上徵狀已是長期痛症,並非一般痛症。

長期痛症最壞的情況是癌性痛症,治療上會採用侵入性的止痛方法,至於非癌性痛症,雖然甚少採用侵入性的止痛方法,但持續腰背痛會降低身體的靈活度,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可帶來嚴重的負面情緒。

運動科學-腰背痛-上交叉綜合症-下交叉綜合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餵母乳助收身產後瘦快啲餵一日消耗500卡路里

長期伏案易致上交叉綜合症

大多數情况下,腰背痛是由機理原因造成,身體過重、重複用力搬抬、經常急速扭轉身的動作,以及長期坐著或站立的不良姿勢,都是引致腰背痛的高危因素。

許多人都有姿勢不良問題,太長時間某些肌肉用得過多而變得過緊,某些肌肉用得過少而變得過弱,不少人更因而患有上交叉或下交叉綜合症。上交叉綜合症可由長期低頭伏案引致,做成上半身肌肉不平衡,後頸、胸大肌過緊縮短,前頸菱形肌和下斜方肌過弱無力,從側身看,過強與過弱肌肉分別形成各一條直線,正好有如交叉線,患者容易出現肩頸痛、頭痛頭暈、手麻痺、心慌胸悶,甚至呼吸不順。

運動科學-腰背痛-上交叉綜合症-下交叉綜合症

處理焦慮情緒三大禁忌過度深呼吸未得Work?

長期穿高跟鞋可致下交叉綜合症

下交叉綜合症可由長期坐姿不良或穿高跟鞋引致,做成下半身的腰、腿、臀、腹的肌肉系統失衡,大腿前面四頭肌及背肌過強,大腿後面肌肉及腹肌過弱,盤骨過於前傾,走路臀部不自然地提高,體態動作異常如鴨子。

運動科學-腰背痛-上交叉綜合症-下交叉綜合症

腰背痛不應長時間臥床

要改善腰背痛,不應長時間臥床休息,不但沒有好處,還會使疼痛加劇,應保持適當的日常活動,定期做伸展動作放鬆關節肌肉,經常留意並保持正確姿勢。當然,若疼痛超過三個月,應及早求醫找出原因。

假如患上交叉或下交叉綜合症,是關乎於力學因素,均不適合以化學方法去處理物理問題,藥物是不能徹底消除力學引起的痛症。脊醫於治療上,透過手法矯正及醫護儀器,以放鬆繃緊的關節和肌肉,身體不適得到改善後,還需要患者保持良好姿勢並加以運動防治。

運動科學-腰背痛-上交叉綜合症-下交叉綜合症

長期腰背痛若是肌肉不平衡或神經線受壓而引起,過弱肌肉沒有得到強化,痛症是會再次出現,宜尋求專家意見做適當運動鍛鍊肌肉。

王俊華

脊醫
脊骨神經科博士
美國註冊臨床營養學家

圖片來源:Pexels、Freepik

更多健康資訊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大灣區生活】港人北上「醫」、食、住、行4大指南!
高燒 Gofever
1 歲嬰染A流高燒!住院 4 天病逝 孩童流感常見併發症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腹瀉疫情反彈!單週 30 萬人次就醫 群聚大多是諾羅
Heho 健康(台灣)
柯文哲恩師、台灣心臟外科先驅朱樹勳辭世 享壽87歲
Heho 健康(台灣)
為何青少年自殺率高? 醫揭3大關鍵因素
Heho 健康(台灣)
70歲翁腹痛就醫竟確診肝癌!醫警示:這類人風險最高
Heho 健康(台灣)
急診「等嘸床」?醫曝台灣ICU病床人口比「世界第一」
中天新聞網
為何今年急診壅塞如此嚴重?該怎麼改善? 急診醫師分析原因與解決方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錢和休假都不到位!公會盼提供津貼 解決護理師離職潮
中天新聞網
廚房PM2.5濃度恐比戶外高!夫妻「開自助餐20年」雙雙罹肺癌
中天新聞網
有圖!發癢、紅斑、龜裂…搞懂「老後常見皮膚問題」!呵護肌膚4解方:多補充「這些營養素」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耳鳴、耳悶有什麼不同?差異、就醫時機一次看!僅單側耳有症狀要注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天吃麵包傷身?研究含二級致癌物 醫:洋芋片更危險
中天新聞網
高血脂盛行率已達3成! 血脂要看哪些檢測指標?怎麼做才能有效控脂?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兒童成長】 點解小朋友要攬毛公仔、枕頭被仔入睡? 認為有生命 具有強大陪伴力量
MamiDaily
1月泰國就增3例新型M痘 潑水節4月登場!行前最晚「這時間」應打疫苗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冷3動作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室內溫度控制在這區間最安全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