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小便變色係警號!媽媽成乙型肝炎帶菌者幫BB做一件事即免疫|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03月07日01:53 • 發布於 03月07日01:53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用藥物控制病情,減低演變成肝衰竭和肝癌的風險,但傳統的乙型肝炎藥物可能會嚴重損害腎臟,醫學界有什麼乙型肝炎新療法,能盡量避免損害正常器官?
主持:今天邀請到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解構乙型肝炎新療法。原來香港大概有54萬乙型肝炎患者,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養和醫院-乙型肝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醫生:乙型肝炎帶菌者屬慢性感染,雖然全香港有數十萬病人,但根據臨床統計學,從約二十年前開始,新症人數正逐步下降,但因為患者數目多,所以現時還有相當多的慢性病毒帶菌者。數據指出,在20年前,每10人便有有1人是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現在大約只有7%,即每100人才有7人,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的防疫注射,1988年後在香港出生的初生嬰兒,出生後會馬上接受3針乙型肝炎防疫注射,如果媽媽本身是帶菌者,另外會再加多一針「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額外為初生嬰兒注射以提高免疫力,希望下一代不會變成帶菌者。
主持:如果乙型肝炎帶菌者產子,在這個情況下,是否要監察嬰兒成長,以防演變成慢性肝炎?
醫生:如果初生嬰兒出生後會接種預防疫苗,同時又額外注射免疫球蛋白針,便無須急於為初生嬰兒驗血,以確認是否有抗體或帶菌者,可待孩子長大後,譬如到小學至中學時,才檢查血液中有否帶菌。帶菌者的定義是血液中有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表面抗原便是帶菌的證據,如果不幸成為帶菌者,患者便需要由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長期跟進;如果不是帶菌者,即是表面抗原呈陰性,即代表小朋友有抗體,而抗體有保護的作用。醫生透過檢查表面抗原和抗體的比例,可以和家長確認小朋友是否慢性帶菌者,如果是慢性帶菌者,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詳細檢查。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養和醫院-乙型肝炎

主持:徐醫生,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等同乙型肝炎帶菌者,甚至是有慢性的乙型肝炎?
醫生:如果是帶菌者,基本上會有抗原在體,同時代表沒有足夠抗體,才清除不了病毒;如果沒有抗原,可能代表病人已有足夠免疫力,驗血檢查一般能測出足夠抗體。不少人即使曾經打針,之後驗血發現抗體還是不足,可能需要補針,而個別情況下,醫生會跟病人商討是否需要注射加強劑,以增加身體缺乏的抗體。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乙型肝炎的患者,會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嗎?有病徵嗎?
醫生:大部分乙型肝炎帶菌者,特別是年輕帶菌者一般不會有病徵,即使是帶菌者,肝臟亦不一定會發炎,如果要確認是否乙型肝炎帶菌的狀態,一般都需要透過驗血,驗血可測試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同時亦能檢測抗體,帶菌者會對表面抗原呈陽性,屆時有否抗體已並不是最重要,如果是帶菌者便需要就醫;如果不是帶菌者,即是帶有抗體,可能因為曾感染肝炎並完全康復,或注射了適當疫苗令身體產生抗體,這批人便毋須定期去檢查。

主持: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是否乙型肝炎帶菌者,因為可能沒有徵狀,但是當身體出現徵狀時是否已經太遲?
醫生:最常見能診斷出乙型肝炎帶菌者是透過身體檢查,在香港或東南亞的體檢,通常會詢問病人肝炎狀態,是否需要檢查表面抗原與抗體比例,同時也會驗肝功能,如果有任何的驗血報告反映病人可能是乙肝帶菌者,便需進一步驗血確認。
另外,亦有市民因為捐血,發現自己捐血失敗,收到通知才得知自己血液含有乙型肝炎抗原,不符合資格,屆時便要尋求家庭醫生或相關專科醫生去反覆核實,惟要注意即使病人出現徵狀,亦不一定是晚期或很嚴重的病情。如果病人是年青人,肝臟發炎只會令其感到疲倦、無精神,右上腹的肝臟、近肋骨位置,或會有痠痛感或疼痛;如果發炎惡化,可能會出現系統性的病症,如食慾不振、小便顏色改變;如情況嚴重更可能會令膚色、眼白變黃,屆時應盡快求診。

主持:萬一確診是乙型肝炎的患者,是否應馬上展開治療?
醫生:如果確診是乙型肝炎帶菌者,醫生會問清楚病人有否與乙型肝炎或其他肝病相關的家族病史,例如兄弟姐妹、父母等直系血親是否有肝病,甚至過去可能曾經出現肝發炎、眼黃等,病歷可追溯至其他非直系的親戚,例如父母的兄弟姐妹、外公外婆,有否曾出現肝硬化、肝癌,詳細的病歷很重要,因為乙型肝炎可能從小已經受感染,最常見於香港及東南亞的個案多為母嬰傳播,生產時經血液、胎盆,將病毒傳給下一代,因為初生嬰兒免疫力弱,沒有抗體,因此容易感染,將來可能會變成慢性帶菌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養和醫院-乙型肝炎

主持:除了肝臟之外,乙型肝炎帶菌者如果病情控制得差,會影響到身體其他不同的器官嗎?
醫生: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是針對肝臟,令肝臟受損或長期發炎。另外,病人亦需要小心腎臟健康。除了本身乙型肝炎病毒會直接傷害腎臟外,身體會生產某種抗體累積在腎臟,因為不能過濾而引起另一個發炎現象。有很多乙型肝炎的病人同時間有腎炎,例如腎球發炎,小便可能會因為蛋白尿而有泡沫,或從顯微鏡發現血尿,這些問題均代表病人需要多做針對性的腎臟檢查,例如驗血或小便,接著有可能會轉介腎病科專科醫生,因為有很多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是需要由腎臟過濾分解和排出,所以如果腎功能不正常,腎功能或會受藥物影響,令治療效果欠佳。
由於年紀大、血壓高、糖尿病等因素都會損害腎功能,與乙型肝炎本身的病情同樣不能忽視,治療上我們一定要同時關注身體上其他器官的功能,尤其腎臟,因為服藥後,需要靠正常的腎功能去分解和排走毒素,因此乙型肝炎的病人通常會找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小部分病人更需要家庭醫生和腎病科專科醫生跟進。

主持:關於乙型肝炎的治療,最近是否有新的治療方法出現?

醫生:在過去20年間,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一直有變化,由早期常見的干擾素針劑,直接注射身體,以打擊乙型肝炎病毒,用藥初期的療效可能比現時口服藥稍高,但因為有很多副作用,加上有機會在幾年後復發,有可能白費心機,需要從新再治療。現時的治療考慮,包括病人的年紀和體格,以及哪一種針對乙型肝炎病毒的藥物,能大幅抑制病毒量、治療發炎情況、甚至完全治癒。現時治療的黃金標準,是能夠將乙型肝炎病毒量抑壓至極低水平,兼且肝臟停止發炎,有助減低將來出現後遺症,例如肝硬化、肝癌等風險,希望病人體內的病毒量和發炎情況可受控制。
另外,我們要選取最佳時間去安排治療,當肝臟開始出現發炎的現象或乙型肝炎病毒量有變化時,由於乙型肝炎病毒量在身體常有上落,有時候病毒數值可高達100萬,甚至1000萬單位;而人到中年時病毒亦會有變化,身體出現發炎現象,很多時候病人求醫,病毒量已很高且肝臟發炎,部分人則肝臟發炎但病毒量不算高,此時服用適當藥物控制病毒,是最大機會將病毒清除的時機。
主持:為什麼反而是病毒量最高的時候才處理?
醫生:年輕的病人,例如20歲左右,在剛確診乙型肝炎時病毒量很高,但驗血報告顯示肝臟沒有發炎,這反映當時身體的免疫力強,接受病毒的存在,沒有出現發炎的現象,這段時間應持續觀察。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安排治療壓抑病毒,通常是因為病人有個別的特殊情況,例如孕婦在懷孕期間,病毒指數會偏高,屆時會考慮在24至32周,安排媽媽見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考慮服藥去抑制病毒複製,希望降低將病毒傳給下一代的機會,服藥有助減低垂直感染機率,令初生嬰兒不至於太容易感染成為帶菌者。

治未病-疾病資訊-醫療專科-養和醫院-乙型肝炎

主持:看來不同年紀、身體情況,會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或觀察,對嗎?
醫生:藥物方面,最重要是選擇有效降低病毒量的藥物,醫生亦會同時考慮有否抗藥性的問題,用藥首半年至兩年,藥物效用可能會越來越小,病毒繼續生存在肝臟,開始不斷複製,即使用藥物控制,亦可能要轉藥或加大劑量。不過,好消息是現時的乙型肝炎抗病毒藥,抗藥性的機會低,相比10至15年前主要用干擾素的時期,當時用藥一年後已對四分一的病人無效,白費了心機,令病毒越來越難控制。現時的新藥,抗病毒藥的抗藥性機會率很低,甚至部分新藥是近乎零。
主持:這些藥物是否需要長期服用?如沒有發炎或病毒量少,可以停藥嗎?
醫生:臨床上需要由醫生分析判斷,要透過超聲波檢查或量度肝臟纖維化、硬化的度數等不同方法,檢查肝臟發炎或受損程度,如果超聲波檢查到肝臟不是很光滑,甚至有點粗糙,可能反映出肝臟開始纖維化,而肝纖維化更是肝硬化的前奏,屆時醫生會跟病人商量,建議最佳服藥時間,目的是降低病毒量和消炎,減少未來出現併發症等風險。不少病例需要長期服藥,現時每100個服藥病人,約只有5個可以痊癒,即是停藥後不需要再服藥,由於數字暫時很低,因此醫生會勸病人按醫囑服藥。
乙型肝炎其實跟高血壓、糖尿病很相似,同屬慢性病,高血壓需要服藥以降低血壓,預防因心臟病、中風等併發症而猝死;而乙型肝炎帶菌者則有死於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服藥控制病毒量便有助降低這些風險。

主持:剛才提到隨著人年紀越大,腎功能會越來越差,如果長期服用乙肝藥物,對腎臟有多大影響?
醫生:一般情況下,如果病人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結構上的問題,例如腎石或其他傷腎問題,隨著年紀漸長,長者的腎功能的確仍會退化,一般可從驗血報告發現。有小部分長期服藥的病人,腎功能會退化得較快,所以醫生為病人處方藥物前,一定要先檢查其腎功能,在用藥期間密切監察病人的情況,也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腎功能評估,調節藥物的分量,一旦發現其腎功能退化得快,必須立即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主持:明白,今天很感激徐成智醫生,我們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婦「脖子狂長小肉芽」接連罹3癌!醫:基因異常的警訊
中天新聞網
以爲「拗柴」好小事?骨科醫生贈你4招預防足踝退化
新閱會 Read For More
陸「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大爆發!醫:沒有疫苗、抗病毒藥
中天新聞網
新冠疫情後的新威脅? 中國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患者數激增
VOCO News
愛吃洋芋片、薯條要注意!高溫油炸產生1物 致癌又降男性生殖力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白噪音睡眠】白噪音可安撫BB情緒幫助入睡?潛在副作用父母須知!
MamiDaily
最新十大癌症排行出爐!肺癌續居「癌王」之位 胰臟癌掉出排名為第11位
台灣健康醫療網
每10人就有1人! 預防「老年憂鬱症」,醫教三動原則降低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症狀有哪些?10個徵兆別忽略 4大處方及早預防
康健雜誌
想要漂亮的健檢報告不知道該如何挑選保健食品?除了膽固醇,穩定血糖也是相當重要!
Heho 健康(台灣)
台日甜點大師跨國攜手 推限量生巧克力年輪蛋糕組合
台灣健康醫療網
狂咳2週好不了!突發燒快篩一驗是流感 醫:有新的感染
中天新聞網
北部校園百日咳群聚!12歲童「類感冒症狀」確診 專家揭有效對抗解方
台灣健康醫療網
「超級細菌」步步逼近人工關節手術 研究揭露攻防線索!
台灣健康醫療網
冬季中醫祛寒妙招! 三九貼緩解虛寒症狀改善四肢冰冷
NOW健康(TW)
寵物食品現禽流感病毒 俄勒岡州1家貓食用後死亡
VOCO News
擔憂「麻疹」群聚擴散!打過疫苗還會被傳染嗎?
Heho 健康(台灣)
他自認身體健康「首次健檢竟發現腸癌」 即時治療救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