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癌症數據顯示,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每日平均新增14名病人。現時衞生署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是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鼓勵市民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和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除此以外,市民亦可選擇在私營市場進行大腸鏡檢查或大腸基因測試,又或嘗試近年推廣的非入侵性「糞便細菌基因檢測」, 透過檢驗糞便中的細菌基因,用以預測大腸癌、大腸瘜肉及大腸瘜肉復發的風險指數,其靈敏度比傳統「大便隱血測試」大為提高,能更精準地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相關治療。同時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
事實上,只要能愈早發現,大腸癌的治癒率愈高。一般處於第一或二期的大腸癌患者,經大腸內窺鏡或腹腔鏡微創手術已能有效切除病灶,併發率亦較低。
隨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治療方案也不斷更新。根據美國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臨床指引,「全術前輔助治療」方案已被納入為第三期直腸癌的治療選項之一。這項嶄新的治療概念是指病人完成所有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後才進行切除癌細胞手術。相較於傳統的術前輔助治療,即先進行部份放射或化學治療,並於切除手術後完成餘下的輔助治療,「全術前輔助治療」或可進一步提高及加強術前腫瘤的控制、減少癌症微細擴散的風險,以及增加完整切除手術的成功機會。不過,現時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數據以證明其優勝之處。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由二零二一年九月起成為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的夥伴機構,為居於新界東的居民推廣防癌資訊,並為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照顧者和康復者提供全人關顧模式的支援,並定期舉辦講座和活動,分享癌症相關的最新資訊。
資料來源: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新界東中心)督導主任吳黛華
延伸閱讀: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