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不配擁有所取得的成就?或者,當被人贊揚時是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是的話,你可能患上了「冒牌者症候群」!這種心理狀態讓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常覺得自己只是假扮成成功者,而內心卻隱藏著一種不安和恐懼。本文將深入探討冒牌者症候群的本質,揭開它背後的迷霧,並分享一些克服這種心理困擾的寶貴建議。無論你是正在經冒牌者症候群,或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一現象,本文將為你提供一切你想知道的答案。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或冒牌者現象,是一個心理現象,當事人覺得自己的成就並不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而是基於幸運得到的,於是他們的内心深深地認爲自己是不足甚或無能的,並非常害怕有一天別人會揭穿他們是個「冒牌者」的身份。這心理現象在70年代由兩位美國女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Suzanne A. Imes)描述,她們在女大學生和女專業人士身上發現這共同點並加以研究。這共同點就是她們都似乎難以内化並接受她們是能幹的、聰明的、優秀的,並長期擔憂著她們一刻的成功將難以維繫下去。
伸延閱讀:【跨性別】Elliot Page首位登《時代》封面跨性別人士!精神科醫生談性別認同焦慮
我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雖然不是一個精神疾病,研究卻發現此心理現象與常見的情緒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關係密切。網絡上提供了一些冒牌者症候群的快測問題,比如:「我相信我的成功是因爲僥幸。」「就算我表現得好,我一點不認爲自己值得。」「若有一天我的無能被別人發現了,我會非常羞恥。」「我非常害怕別人發現我並沒有他們想象般聰明。」「我難以接受稱贊。」「我經常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要是對這些問題都給予肯定的答案,而且長期自我懷疑,對自己的成就充滿焦慮,要當心是否有冒牌者情意結了。
冒牌者症候群和成長的關係
華人家庭比較慣於以激將法的方式教導孩子,這種本意刺激自尊心以求人上進的方法其實也容易使孩子内化了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或批判,導致孩子長大後也不自覺地以這種嚴厲的批判來看待自己,就算自己已經做得多好或獲得任何成就。長期被嚴苛要求並且缺乏正面反饋包括適當的稱贊下長大的人也往往難以接受失敗,傾向發展出完美主義人格、討好性人格等。因爲很少甚至沒有人對自己説過「你很好」「你是值得的」等自我肯定的話,導致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好」,且難以認同自己的所得與成就。
伸延閱讀:【戀童癖】MeToo風波黃子佼被冠「戀童癖」究竟怎麽分辨「戀童癖」?如何保護孩子免受性騷擾?精神科專科醫生為你逐一解答!
冒牌者症候群容易出現在哪種人身上?
冒牌者現象在女性與少數民族群體中較常出現,這與傳統社會對他們所得的成就的認受性缺乏有關。性格因素來説,本身自信心與自我形象低落的人也較容易陷入這個陷阱。
育兒貼士:如何避免冒牌者症候群
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多加鼓勵,且在稱贊他們時不以結果或成就來表達欣賞,而是基於他們的付出。這樣可以避免孩童爲了贏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同而去追求外在的成績,繼而可以隨心發展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尋找内心對自己的認同,培養持久的自信心。家長也要避免常拿孩子來比較,或講出一些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話語。
冒牌者症候群可以被治療嗎?
冒牌者心理現象並不罕見,要是出現了也不需要害怕。可嘗試以各種方法加深對自我的瞭解,比如與信賴的人傾談、閲讀書籍等等,讓自己可以換一個視角看待自己,並暸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培養起對自己更客觀、更真切的認知。若是懷疑自己患上情緒病,不要懼怕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要記得,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而適時求助,其實是一個有勇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