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近年已成為香港的第3號殺手,於2019年奪去超過六千人的生命,而當中因冠心病的死亡人數遠超其他心臟病,同時亦呈現年輕化趨勢。都市人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情緒波動、吸煙、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也會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心臟科專科黃銘豪醫生提醒:「雖然女性出現冠心病的年齡一般比男士遲10年,但女性一步入更年期,心臟病風險明顯會增加,要多加提防!」
荷爾蒙變化增冠心病風險 首次病發前未必有症狀
女性荷爾蒙對血管內壁有正面作用,有助保持血管彈性。但當女性踏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後,血壓及「壞膽固醇」水平普遍會上升,但「好膽固醇」水平會下降,增加了患上冠心病的風險。黃醫生指出:「大概百分之十的患者在首次病發前並沒有任何徵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通常在冠心病的病情很嚴重時,才會出現症狀,甚至在毫無預兆下突然死亡。」
部份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心絞痛,一般在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激動下出現,患者胸前會感到壓迫性的痛楚,如被大石壓着般,疼痛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一般在休息數分鐘後好轉。患者同時有機會出現呼吸困難、疲倦、心悸、暈眩及出汗的症狀。
藥物治療配合調整生活習慣 有助控制病情
現時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兩方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其身體狀況來制訂治療。一般確診病人都會接受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防止冠心病惡化及再出現突發性心臟病,冠心病患者一般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阿士匹靈,此外,針對患者不同的風險因素,也需作出藥物治療,例如:降血糖藥、降血壓藥及降膽固醇藥。而現時亦有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可有助抑制血塊形成。
有大型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同時服用低劑量的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和阿士匹靈,與只服用阿士匹靈相比,能夠有效減低心臟病患者急性發作或中風的風險。除藥物治療外,絕大部份急性心臟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及不穩定型心絞痛,以及服藥後症狀未有效改善的病人,醫生也會建議進行血管介入治療,包括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黃醫生表示:「要降低冠心病的風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避免精神緊張、吸煙或二手煙、有足夠休息及放鬆心情,均對預防冠心病有正面效果。」黃醫生亦提醒肥胖人士宜控制體重及進行適量運動,平日也要保持低鹽、低糖、低膽固醇及高纖維飲食,減低進食含有反式脂肪的煎炸食物,以減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訪問片段:
資料提供:心臟科專科黃銘豪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