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讓新藥成為預防利器:醫師與病友齊呼籲放寬給付共創健康台灣新局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2月09日02:30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NMOSD是一種對視神經與脊髓神經破壞性極強的復發型疾病,每次發作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功能喪失。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常見於30到40歲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為視神經、脊髓神經反覆遭到攻擊,最終可能導致失明、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由於此疾病具高致殘、高復發性及病程惡化迅速的特性,NMOSD普遍被認為是致命性疾病。2021年,台灣將NMOSD列為罕見疾病,並於2023年底批准兩款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讓原本面臨困境的500名患者看到希望。然而,這項改變並未全面惠及所有病友。

治療新希望成泡影!NMOSD病友被健保規定「卡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即將邁入60歲的美珠(化名)已罹患NMOSD長達八年。她最初因後腦杓劇痛及雙腳無法正常著地就醫,經過半年多的住院與輾轉各大醫院檢查,始終無法確定病因,甚至一度被誤診為中風,直到脊髓發炎症狀出現,才終於確診為NMOSD。

確診後,美珠選擇自費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但長期服用藥物使她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頭暈、眼震和呼吸困難,最終不得不在醫師建議下停藥。當得知新型生物製劑已納入健保後,美珠以為終於等到治療轉機,主治醫師評估適用並提出申請,竟因未符合大量使用類固醇、血漿置換及免疫抑制劑療程而遭拒,令她再次跌到谷底,醫師也坦言相當無奈。

八成病友與預防性治療擦肩而過 醫師籲健保放寬給付門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NMOSD是一種對視神經與脊髓神經破壞性極強的復發型疾病,每次發作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功能喪失。早期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將可大幅降低90%復發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規定過於嚴苛,要求患者需在一年內發作兩次以上,且均須有住院治療的紀錄,才能獲得用藥資格,導致超過八成病友錯失治療黃金期。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季康揚指出:「若等到病情反覆惡化兩次才開始治療,不僅患者預後明顯變差,所留下來的各種功能障礙與後遺症,還會對醫療體系與社會資源帶來更大負擔。」他進一步質疑:「經歷過一次NMOSD發作的慘痛經驗,病友及醫師都會窮盡辦法避免再次復發,但現行給付標準卻要等一年內第二次復發才能用藥,錯失治療先機。」

NMOSD病患面臨身心雙重挑戰 病團期盼新藥給付普及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社團法人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分享,過去並未有針對NMOSD的專門治療藥物,病患只能依賴替代療法勉強維持生命,然而這樣的療法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復發風險,使得患者的生活充滿恐懼,彷彿每天都與一顆不定時炸彈共處。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負擔,許多人因此患上髖關節壞死或口腔牙周病,患者除了要與NMOSD對抗,還得面對各種因治療造成的健康問題。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在終於有了專門針對NMOSD的藥物,這些新藥不僅在給藥方式上較為便捷,對身體的影響也遠低於傳統療法。然而,由於健保給付的條件過於嚴格,許多患者依然無法及時用藥,這讓病友更加感到無助且焦慮。

新藥納入健保助百名患者重拾希望 醫師籲檢討給付條件把握治療時機

自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12年10月正式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以來,全台已有近百名NMOSD患者因此受益。季康揚醫師表示,這款藥物能顯著降低復發風險並穩定病情,對病友及其家庭來說,象徵著生活品質的重建。「這是許多病友期待已久的希望之光,讓他們能夠重新掌握人生、盼望未來。」

然而,他也坦言,現行健保給付規範仍存在值得檢討之處。根據規定,患者必須經歷高劑量類固醇、血漿置換及免疫抑制劑等多重治療後,仍在一年內發生兩次復發,才符合給付條件。這樣的規定往往導致患者錯過疾病初期的最佳治療時機,季康揚醫師感嘆,「我們明明有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但患者卻必須先接受療效較差的傳統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病情惡化後才能申請用藥,這對患者健康和醫療體系資源都是一種損失。」對於這種矛盾現象,醫師和患者都感到無奈。
季康揚醫師進一步補充,NMOSD每次復發都可能帶來永久損害,因此,越早使用適當的治療方法,越能減少疾病對患者生活的長期影響。隨著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季康揚醫師呼籲相關政策能更靈活調整,將焦點放在「預防性治療」,讓更多病友能及早受益,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姚秀康副理事長也喊話健保署,「去年新藥納入健保讓一百多個家庭重獲希望,病友們懷著感恩的心情,感謝這項重要的醫療突破與政策進步。」然而,他也強調,仍有許多像美珠這樣的病友家庭還在等待,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期盼健保能持續聆聽病友的心聲,擴大新藥給付範圍,讓更多患者能早日受惠,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