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講求效率,事事追求大量快速,就連一件三元五塊的豆腐也不例外。滑溜的石膏豆腐容易製作,工序簡單,街市中總能看到其蹤影;而黃豆香濃郁的鹽滷豆腐,卻因工序繁複而買少見少。難得的是有人願意迎難而上,在年過半百的老師傅指點下,展開鹽滷豆腐生產線。那一口黃豆香,令人「食髓知味」,識食當然要食鹽滷豆腐!
鹽滷,是海水蒸發成鹽時產生的副產品,一般為液體狀,經蒸發冷卻後會變成晶體狀。鹽滷是天然的豆品凝固劑,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以鹽滷製豆腐,而現時日本仍有不少人會用鹽滷製豆腐。但由於製作工序較一般石膏豆腐繁複,因此本港較少豆品廠製作,黃瀲灔(Ida)卻偏偏捨易取難。
有豆味有質感 「石膏豆腐無得比」
「首先是有豆味。入口不是實豆腐的實身,也不是市面水豆腐的滑溜,反而是很嫩很香有質感,坊間常見的石膏豆腐絕對無得比。」這是Ida第一次品嘗豆腐老師傅製作的鹽滷豆腐時的感覺。
Ida是喜筷的創辦人之一,公司成立於2007年,後來Ida及團隊希望構思一個永續生產的廚房。他們2011年起開始與不同工場合作生產各類食品,第一次合作出品就是豆腐。Ida憶述:「第一件想做的產品就是豆腐。我們希望以簡單的原材料製作價廉味美的食物,豆腐價錢不貴而營養價值高,正符合條件。試過本地豆腐、日本豆腐,也去過台灣試,但結果都不太滿意。」後來友人介紹她試食由本地豆腐老師傅製作的鹽滷豆腐,結果一試難忘。去年她正式開展「喜點廚房」的計劃,而鹽滷豆腐亦成為這個「廚房」的代表作。
對黃豆要求高 愈新鮮愈好味
就以製作鹽滷豆腐為例,由於部分純天然的液體鹽滷未經處理,若受海水污染可能影響品質。Ida特別從青海入口處理過的晶體狀鹽滷,加水融化即可使用。至於黃豆則購自黑龍江,「鹽滷豆腐對黃豆的要求實在太高。黃豆愈新鮮,豆腐的味道就愈好。而中國東北部是路程較為接近的黃豆來源之一,只需一星期即可從黑龍江運到香港。若從美國入口需時約個半月,長時間加上運輸過程會使豆味流失,不利製作鹽滷豆腐」。為確保食物安全,她只選用獲德國有機認證BCS(BCS Öko-Garantie GmbH)及歐盟ECOCERT有機認證的黃豆農場。每批黃豆到港後,亦會再次就農藥、重金屬及基因改造等範疇化驗,力求食材新鮮之餘,同時保證食用安全。
點滷定成敗「Z」形攪拌考耐性
無論製作哪一種豆腐,都需要浸豆、磨漿、煮漿。浸豆時間由3至7小時不等,視乎天氣溫度及濕度而定。一般製作石膏豆腐,以電動儀器磨漿煮沸後,把石膏撞入即可製成豆腐。但製作鹽滷豆腐工序就複雜得多,由於變數多,難以用機器公式化地製作,要靠人手細心注視每個細節,因應溫度、鹽滷分量、豆漿濃度、煮滾時溫度等調整。其中,把鹽滷倒入豆漿的一步至為重要,由攪拌姿勢到速度均影響成敗。
豆漿煮滾後以人手倒入開稀了的鹽滷,此為「點滷」。只見師傅以左手逐少把鹽滷倒落滾熱豆漿內,右手則持大勺在桶內呈「Z」形攪拌,節奏不疾不徐。全程需要15至20分鐘,其間師傅不但要彎腰,彎手臂,更要保持同一姿勢及角度,是對耐性及腰力的考驗。老師傅形容:「就好似搓麻將選女婿,能過此關者,人品耐性也不差。」年過半百的老師傅不願透露姓名,只笑說自己做了35年豆腐,每日半夜3點起牀開工,如今一眼就能看出每個環節是否到位。他經驗老到地說:「做豆腐都是熟能生巧的手藝,實在不難。」旁邊的弟子John,才剛學藝3個月,今日雖然做得有板有眼,但過去也曾做壞多桶豆漿,可見製作鹽滷豆腐實在是一門不易掌握的功夫。
除了以「Z」形攪拌外,還要適時舀去面層的泡沫,愈拌愈稠的豆漿就會漸漸成形,John形容,「(稀稠度)由一開始的『清湯』漸變『麥皮』就最佳,繼續拌就會變硬」。完成點滷後要先靜置數分鐘,看到面層滲出黃色的酸水(soy whey protein),就要立即「上板」,把豆腐漿舀入鋪上白布的豆腐木框中,時間不遲也不早。然後就要「壓箱」,分別以重約4公斤及10公斤的水桶從上而下壓,目的是壓走多餘水分,加固成形。John說能在20分鐘內下壓2厘米就最理想。完成後,就可打開豆腐布,把一板豆腐平均切成工整的豆腐磚。
製作鹽滷豆腐,每個步驟各有節奏,不能心急,各個步驟都在驗證唯有慢工,才能成就一磚磚香濃軟嫩的豆腐。
■Info
A:喜居生活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02-308號集成中心UG/F UG6舖
查詢:6730 0643
網址:www.facebook.com/livelylifehk
文:黃怡穎
統籌:陳詠詩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