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開刀坐月餐單】剖腹產坐月飲食三階段全面睇 建議第三週才開始進補

MamiDaily
更新於 2024年07月25日05:42 • 發布於 2024年07月24日03:06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女人生完孩子後,正式解鎖了人生新階段,在那之前,坐月是每個產婦都要經歷的修養期,產後調理做得好,不僅能修補元氣,預防早衰,也能提供胎兒更全面的照顧。由於開刀的媽咪傷口較大,需要比順產媽咪更多的時間來康復,因此在飲食上也較多講究,需配合傷口的修復狀態調整飲食。基本大補的階段需要推遲2至3週,待惡露排淨及傷口愈合後,才開始補身。

開刀坐月飲食第一週以清淡為主

Photo from MamiDaily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產後第一週:修養期

產後第一週對於剖腹產的媽咪而言至關重要,一旦照護不周,可能導致傷口發炎,對哺乳或日常行動都帶來不便。因此在飲食上應該以促進傷口愈合,再配合排出惡露為主。

剖腹產的媽咪一般在術後6小時需要禁食,這期間可用沾水棉花棒沾濕媽咪嘴部,補充水分。因為腹部傷口會導致腸胃消化功能降低,易脹氣,醫生一般建議媽咪們食用幫助排氣的食物,但要注意不宜油膩和加調味料,反倒加重腸胃負擔。在產後第一至第三天,飲食要清淡溫和、易消化,最好以流質食物或湯類為主食,避免食用油膩,以及易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腹脹的食物,如糖類、豆類製品、麵包等。孕婦可能因傷口痛而食慾不振,建議少量多餐進食,也能降低消化不良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隨後一週,傷口都在修復期,會慢慢愈合,媽咪們可漸漸恢復正常飲食,但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咖啡、茶等,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導致傷口發炎。若這段期間出現便秘問題,除了多喝水,也可補充豐富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

建議餐單:小米粥、桂圓粥、紅糖粥、黑米枸杞粥、雞蛋湯、雞湯麵條、鯽魚湯麵條、清炒萵苣、炒時蔬、紅豆銀耳湯、雪兒燉木瓜、紅棗枸杞水、蘿蔔水、炒米茶

剖腹產後第一天要吃流質食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Photo from MamiDaily

產後第二週:平補期

產後第二週若傷口愈合近況良好,基本可正常進食,第一週的餐單也宜繼續食用。飲食原則以清惡露、幫助傷口後續復原,以及補血、驅寒、防腰背酸痛為主。食材方面可開始添加少許嫩姜、麻油,有效祛風寒,暖身。豬肝、瘦肉、草魚等都能補充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鐵質等營養。藥膳方面可搭配杜仲,以補腰腎。此外飲食建議保持少油鹽,防止便秘或水腫情況發生。

建議餐單:桂圓蓮子粥、小米紅糖粥、金針雲耳蒸雞、麻油豬肝湯、 黑豆合桃煲瘦肉、杜仲腰花、鱸魚木瓜湯、蓮藕紅豆湯 、時蔬瘦肉湯、滑蛋蝦仁、清炒莧菜、淮山雪耳糖水、山楂紅糖飲、炒米茶

豬肝補氣養血,產婦可食用

Photo from MamiDaily

產後第三、第四週:滋補期

產後第三至第四週,傷口基本已經愈合,媽咪們也可以進入滋補期,可食用有補氣行血、強健脾胃、補腰腎的餐品。此外,也可食用針對上奶的湯水,如章魚、青木瓜、豬蹄、烏雞、通草等食材。

建議餐單:花生紅棗肉片粥、薑片紅棗牛肉湯、淮山杞子紅棗燉烏雞 、黨參紅棗桂圓燉雞、黨參杞子蒸排骨、蓮藕章魚紅豆湯、黨參紅棗杞子蒸桂花魚、炒時蔬、蓮子百合紅豆沙、薑汁木瓜飲

剖腹產後第三週可開始滋補

Photo from MamiDaily

延伸閱讀:
【野餐好去處】 全港10大免費親子野餐地點推介! 超大放電草坪+隱世無人花園+睇落日海景

延伸閱讀:
【教養】3歲女童坐10小時高鐵 全程乖乖不吵不鬧 網指有不良後果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靜電電到彈起 常觸電或是身體警號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心靈成長課程是騙局嗎?諮商心理師公會:4方式識破洗腦術
康健雜誌
發霉木瓜削掉繼續吃?醫示警「棒麴毒素」可能致癌 別省小錢賠健康!
台灣健康醫療網
肌少症超可怕,坐下就爬不起來!40歲後肌肉快速流失,補充6食物找回肌力
幸福熟齡(台灣)
【即食麵】即食麵煮完的水可以重用?即食麵這樣吃更健康?一文解答所有迷思!
高燒 Gofever
熟齡女教師不正常出血長達一年 朋友催促就醫才驚見癌細胞找上門
台灣健康醫療網
2025消除C肝! 國健署與矯正署合作推動篩檢治療計畫
NOW健康(TW)
流感不是一般感冒!醫示警「肺炎」機率比一般人多23倍
中天新聞網
情緒快到臨界點?心理師傳授「情緒容器」四招 化解負能量!
台灣健康醫療網
14 歲少女受異膚折磨!臉腫像娃娃魚 醫揭 1 方法:還瘦 20 公斤
Heho 健康(台灣)
牙齒決定我們會不會得「失智症」?日本研究證實:注意2件事,當心失智風險飆最高3倍
幸福熟齡(台灣)
久坐少動、飲食又放縱! 40歲上班族胸悶、疲憊感難消
NOW健康(TW)
屈公病進入台灣!全球開春確診飆破5000例「痛到身體彎起來」,誰最危險?
康健雜誌
婦科名醫劉偉民發文疑涉性暗示惹議!支持者:別亂做文章
中天新聞網
噁!情侶吃冰棒驚見「一整隻完整蟑螂」 衛生局要查了
中天新聞網
抖肩舞王「山鷸」誤闖辦公大樓! 動保處救援重返野外
NOW健康(TW)
挑選月子中心前 孕媽咪更該先知道RSV群聚感染的大小事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全台糖尿病患直逼300萬 太年輕發病小心少活5年
Heho 健康(台灣)
別再說太累沒時間運動! 專家教「久坐族10招」輕鬆就能起身動起來
台灣健康醫療網
小朋友坐姿東倒西歪?可能是「肌肉張力低下」!含飯不吞、吐舌也是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小心誤觸頸部死穴!醫示警:「種草莓」恐誘發腦中風
中天新聞網
88歲教宗罹雙側肺炎 呼吸道遭多重致病原感染!「5類人」也要小心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