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美蘭
圖片 : shutterstock
敏愛不僅在和媽媽們的關係,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上也經歷了類似的困難。在學生時代,她總是為了和別人成為朋友而努力迎合對方,只要能和朋友關係變得親近,即使她心有不願,也會盡量忍讓。如果發現朋友與其他朋友關係比自己還好,就會感到很傷心,甚至到不吃不喝的程度。
越受傷就越執著於朋友關係,漸漸的,有些朋友因為這種態度而疲憊不堪,也有人藉由她的這項弱點,提出無理的要求。她擔心如果拒絕就會失去朋友,所以再難的要求都會盡量答應,但是朋友們卻未回應敏愛的請求,因此她一再受到傷害後獨自離開。
反覆失敗,人際關係模式仍然沒有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敏愛根深柢固的信念。
「只要對他好,他一定會喜歡我。」
「我很善良。利用我的善良的人是壞人。」
「只要遇見善良的人,就能維持良好的關係。」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對以下兩道問題回答「是」,也許你也是個擁有「不成熟的善良」的人。
是否期待給予他人關懷後,能得到相應的補償?
如果這種期待得不到滿足,是否就會感到憤怒和受傷?
寫過《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的精神科專家文耀翰院長表示:「『不成熟的善良』不是為了對方的關懷,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和認可。」也就是說,為了得到對方的好感或歡心,給予親切和關懷,但其中隱藏著希望得到回報的補償心理。
相反的,擁有「成熟善良」的人有自己的主見,也懂得尊重對方的立場。他們不會看別人的臉色,而是根據自己的內在標準來區分是非,看到遇到困難的人給予幫助,就算對方沒有回報也無所謂,因此不會受他人擺布或牽著鼻子走。
不成熟的善良和扭曲的人際關係模式也會對子女產生影響。我們都知道孩子會用媽媽的視角看世界,當看到媽媽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過度投入、大量消耗情感能量,那孩子會作何感想?他會把這種行為當作自己人際關係的基本標準。最終,孩子也會像母親一樣,沿襲被其他朋友左右的人際關係。
「今天在學校跟誰一起玩?」
「最近和誰比較好?」
「沒有朋友?要不要我打電話給○○媽媽找他們一起出來呢?」
因為自己小時候為了朋友關係很辛苦,希望子女不要遇到同樣的傷害,所以會更積極地與媽媽們建立關係、幫孩子交朋友。但是很快就會發現,如果其他孩子並未和自己的孩子玩,媽媽通常會比孩子更受傷。
媽媽因為人際關係壓力很大,過分擔心孩子朋友的關係,孩子也會跟著不安。
「人際關係本來就很難啊!」
「人一定要有朋友。沒有朋友真的是很糟糕啊。」
透過這種方式,可能會產生對人際關係的扭曲認識。寫過《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圓神出版)的精神科專家楊昌順院長對這種傾向的人,他認為:「原因就是想要讓對方高興並接受自己的無意識欲望過大,這種行動的基礎大多隱藏著把自己變得像孩子一樣無能為力的心理。」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有著擔心被拒絕的不安心理,並採取接受的態度。
對於敏愛來說,當務之急不是參加媽媽們的聚會、幫孩子交朋友,而是建立強健的自尊,樹立正確的人際關係概念。敏愛的關懷反而會對別人造成不便和負擔,成為疏遠關係的因素。
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平衡,不平等的關係、一個人單方面在某件事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考量,是很難長久維持,也非健康的關係。即使有人提出無理要求,要不為所動;就算有人想利用你,你也可以不被利用。
我們必須放下想要得到別人認可的欲望,樹立自己的標準和中心,必要的時候懂得拒絕,平等的關係就從這裡開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究竟出版,李美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