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與中國文化及文學看來風馬牛不相及,新閱會早前的「閱讀.分享」到校活動就把兩者連繫一起,引領學生從嫦娥奔月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嘗試幻想散文《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可乘搭高鐵前往北京求學、《清明上河圖》中的民眾可以安坐家中網購,以活潑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國家古今科技成就,引發他們的學習及閱讀興趣。
為新閱會「閱讀.分享」到校活動主講的作家袁兆昌,先以中國航天科技作引子,指出探月工程以神話「嫦娥」命名,弘揚古人「奔月」的夢想;月球上陪伴著嫦娥的「玉兔」,化身收集樣本的月球車;嫦娥居住的「廣寒宮」變成了探測器著陸的區域;負責支援嫦娥與地球通訊的中繼星,則以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鵲橋」命名,可見中國航天界的成就不單是科研突破,更將幾千年的滿天神話化為現實,浪漫地把過去和現代緊緊相扣。
袁兆昌接著拋出多條問題刺激同學思考:「如果坐高鐵,朱自清如何與爸爸道別?」「如果宋人上網購物,《清明上河圖》中會是甚麼模樣?」
他笑說若朱自清坐高鐵,就不會看到爸爸為了買橘子蹣跚地攀爬月台的背影;出現網購後《清明上河圖》就不再人來人往,市集可能要倒閉,因為店主都改為經營網店,或轉做直播帶貨網紅。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此外,袁兆昌又以中國古代名著為例子,說明科技在中國自古有之,例如戰國時代已流傳的《考工記》,就記載了車輛的製作方法,提出車速要快,車輛就要圓、直徑要大;東漢時期的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說「車」是古代對輿輪的總稱,「輿」是車廂,「輪」是車輪,兩者皆備便是「車」。覺得難明?那麼試試從上面鳥瞰「車」字,看到車廂及車輪嗎?
袁兆昌說以往很少學生能夠將 STEM 聯繫到古今,「我將現今科技投放到古代,係希望用輕鬆手法說明科技若運用得宜,可以改變社會文化」,透過講座輕鬆介紹,令他們思考更深入,了解更透徹,他又特別難忘同學在問答環節的熱情表現,其中一個同學問及他成為作家的原因,他笑指「一切從失戀開始」。
學STEM做夾公仔達人無難度
不單從歷史可以認識 STEM,其實玩樂也是學習的一大途徑。資深 STEM 教學專家 STEM Sir (鄧文瀚) 在新閱會的到校活動中,拆解不少年輕人玩意中的科學原理,他先教大家做「夾公仔達人」,原來要留意機械爪的物料,因為包上塑膠套的爪摩擦力會更強,較易抓緊公仔,另一關鍵是公仔形狀,較多突出部分的公仔會較易抓夾,因接觸面積較大同樣可加強摩擦力。
經常走訪校園的 STEM Sir,教育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寓學習於娛樂,從小玩意中培養好奇心,訓練解難、分析能力。」只要大家多思考生活上的大小問題,就會發現 STEM 有助把它們逐一解決。
校園內外齊學 STEM
今年新閱會亦與 SmarTone 攜手舉辦「5G LAB@天際100」導賞團及「5G STEM課室」,帶領同學跳出書本框框感受 STEM 的樂趣。
前者讓同學一邊眺望全港獨有的 360 度無阻擋美景,一邊試玩各種5G科技應用;後者則讓同學動手製作模型車,更親身體驗 RV 電競賽車,一嘗成為賽車手的滋味。
新閱會「閱讀.分享」校園計劃已連續第八年舉行,上學年共舉行 36 場活動,來自 29 間中學的 4,000 位學生參與其中。
新閱會今年將繼續走訪不同學推廣科創及閱讀樂趣,熱切期待新閱會的公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