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在1956年出版了著名的《愛的藝術》一書,迄今超過半個世紀,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是第一位認為「愛」和「愛的能力」值得談論的心理學學者,在書中誠懇地指出「愛」的實踐、影響以至其力量。跨時代的經典固然歷久不衰,然而現實能夠愛人愛己談何容易。「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對護老者而言,愛的藝術究竟如何拿捏呢?
近年香港社會時有發生因照顧困境而引發的家庭慘劇,在這些不幸事件中,大多數照顧者的負面想法並非源於逃避照顧責任;相反,他們因擔憂長期病患的長者無人照顧,又或因相處問題而壓力倍增,甚至基於不忍被照顧者飽受危疾痛苦,在身心俱疲下而無奈地作出傷害對方的行為。照顧者在協助長者居家安老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不少探討照顧者的研究,均有提及「照顧者」的角色在家庭中是壓力的本源之一,會增加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風險(Perkins et al., 2012; Pinquart & Sorensen, 2006)。面對護老者的需要,除了要加強社區支援外,亦需以他們的視角去理解及感受照顧壓力的來源及成因,加強社區教育,讓社會大眾了解護老的困難,並讓護老者辨識自身的需要,幫助護老者解決當前面對的照顧困境。
愛與健康
在1980年代學者Hancock和Perkins提出人類生態模型,闡述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洋蔥形式一層一層分享人的身、心、靈健康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與其影響。模型提到健康是從整體意義上理解的,涉及的維度包括身體、思想和心靈,再從個體向外擴展的系統是家庭、社區及其建築環境,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和自然環境,而且各維度是一個動態的互動與互惠過程,「愛」就似一條鑰匙,打開一道道門,連繫個人與各系統的接觸,懂得愛與被愛,整個系統才能產生協同作用。故此關懷與提昇一個人的整體健康可從個人、群體、社會、文化層面出發,政策計劃可以此視角去理解人的社區生活與健康,並緊扣人類的身、心、靈發展的元素。歸根究底正是由「自愛」(Self-care) 與「施予」(Caregiving) 出發,令支援網絡事半功倍。
早前筆者聽過一個笑話:「成年人的世界,除了長胖容易,其他都好難。」,令人莞爾,但這是實情。在人生的旅程中,往往要經歷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彷彿都有機會令人措手不及。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已去。連繫著一生的課題,或者就是一個「愛」字。近至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姊妹;遠至朋友、職場共事者。人身處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關心過,也付出過情感,時而有良好的互動,時而卻令人身心俱疲。而愛這種情感層面的東西,真的如此飄忽不定,有時亦無法以理智控制。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者的佛洛姆,就運用其知識與論述能力,告訴世人,愛和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是可以學習的,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之方法。
施予還是領受
人們常會誤解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這可呈現於兩方面,一是比起付出愛,我們更在意如何被愛,如何變得可愛,大家喜歡什麼,我們就努力變成什麼。另一方面,我們因為需要別人來填滿自身的空洞,我們渴望愛,是以「被愛」為基礎,卻常常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下感到失望。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性的前提下達成的,在愛中,體現兩個人「是一,又仍然是二」的特點,個體的獨特性是需要突顯的。在前線護老的經驗中,時有見到護老者不願放手,例如不放心將長者交給他人照顧、不滿意自己的質素、不想長者退化等,扭盡六壬,目的總是希望能盡力給予長者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初衷是好,但容易引致壓力過大而不自知,最終就像拉得太緊的橡皮筋一樣,用力過大便斷了。「施予」是愛的基礎,讓自己與所愛的人,因尊重彼此的需要與獨特,而享有共同創造的生活經歷。
愛自己
說起愛自己,很容易會變得陳腔濫調,唯所有的愛,無論對人對事,或最根源的便是由自己出發。愛自己既是一種心態,亦可是一種行為。例如有些人認為自己的體態不夠完美,所以進行高強度健身和節食,希望自己的體態可以變得完美,這是對自己有要求的表現,卻未必是愛自己的行為。因為當我們完全接納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的外表,這已經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即使覺得還可以更好也沒關係,完全接受「想要變得更好的自己」,然後選擇做或不做,都不影響這個愛自己的心態。愛自己是一種全然接納自己的狀態,若是愛自己,自然就是會去做,這就是愛自己帶來的力量。
享受獨處
其中一個學習實踐「愛」的元素是專注。佛洛姆有提到,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驟然一看,或者會覺得矛盾。但有趣的是,學習專注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獨處,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如果我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附別人,那他人就會成為我們的救生圈,而我們的關係亦不會是愛的關係。都市人或覺得獨處很困難,例如我們常不自覺地滑手機,對實際見到的資訊或許是沒有感覺,不斷從一個念頭轉移到下一個念頭,用有更多及更快速的資訊來取代疲於奔命而索性放棄的專注力,對實際見到的事或人失去探求的興趣,令生活變得混亂焦躁。
然而愛反而需要專注,譬如護老者會常分享他們需要的是身邊人、家人與朋友專注的傾聽,真誠的陪伴,而不是由於瑣碎的事情而逃避面對照顧需要與關係中的問題。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透過專注地傾聽他人與自己內在的聲音,我們更有能力去理解焦慮、憤怒與沮喪背後的深層原因。
十大愛自己活動
護老者常常為照顧家人及至愛而默默地付出,甚少預留喘息的空間予自己,讓自己放鬆一下,察覺自己的需要。2022年6月到8月期間,救世軍護老者服務邀請公眾一起參與投票,得到 712位公眾人士支持,選出自己最愛的愛自己活動,製作了「十大愛自己Self-care活動」心意卡,提醒照顧者除了要有照顧他人的能力外,亦要有能力學會愛自己、關心自己的需要及健康,盼望照顧者在忙碌的生活中,為自己訂立喘息的時間及活動,以「行動」來讓自己有多一點空間「充電」,在應付照顧工作之餘,仍能夠活出自我。
「愛」是一種選擇,可以一點點地學習,送上以下十個小提示,寄語各位護老者由愛自己開始,感受自我,接納萬象,愛人愛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