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幼齒時看著大人背影,期待成年的未來:自由、獨立,達成理想,發揮所長。殊不知,我們仰望的前輩活得艱辛,直到身軀漸長,現實重擔壓榨,讓你我焦慮。
27、28、29,年歲漸長,30乃首個關口。三十而立,自我期許、社會壓力多麼沈重。小孩不斷質問:實踐夢想,還是早已妥協?別人拋離了你:升職加薪,生兒育女。
Andrew Garfield主演,《tick, tick… BOOM!》,乃傳記音樂劇電影,改編自Jonathan Larson同名音樂劇,記述其快將30的焦慮人生。關於落魄之人追求理想,掙扎痛苦,又有誰不是?
傳記電影,詮釋人物,選角乃成敗關鍵,形似,更要神似,可謂演員的兩重挑戰。在這部電影,Garfield證明他不止能演,歌唱悅耳動人,深入Jonathan的存在情境,栩栩如生。
《tick, tick… BOOM!》,乃三層敘事結構。主角站在舞台,演出劇作講述往事;回憶通過電影,重構過去情節,彼此呼應;再加上觀影的你我,知道Jonathan現實的結局,拉扯成就時間張力。
Jonathan乃百老匯傳奇,筆下經典《Rent》改變美國音樂劇,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可惜他生前從未風光,35歲腫瘤英年早逝,彷彿,時間從未站在他那邊,白駒過隙。
觀影變成倒數,嘀嘀答答,命運早已註定。流星何以動人?於剎那燃亮宇宙黑幕。電影將Jonathan焚燒的熾熱,呈現人前。
Years are getting shorter
Lines on your face are getting longer
Feel like you’re treading water
But the riptide’s getting stronger
首幕的〈30/90〉,直指電影的焦慮主題,Jonathan離30歲尚有一周,生日絕不快樂。歌詞幽默搞鬼,皺紋拉長,頭髮稀疏,面對時間無情激流,What can you do,What can i do?
朋友謀得優差,愛侶找到異地的工作,而他快將30,仍是一無所成,當待應維生。藝術乃成名要趁早的世界,殘酷、現實,時間是鞭子,抽打藝術家至質疑自我。
Johnny has no guide
Johnny wants to…
Johnny wants to hide
How do you know
When it’s time to let go?
寫了8年的劇作,終於迎來演出機會,偏偏尚餘關鍵曲目一直未有靈感完成。生命瓶頸,〈Johnny Can’t Decide〉,我們都曾問:到底什麼時候需要放棄?
不幸是藝術家的養份,女友分手離別,摯友身患愛滋病,一一化成感人歌曲。游泳池的「30」,引爆他的傷心、痛苦,始能寫出〈Come to Your Senses〉。
劇作大受讚賞,唯因題材怪異無人資助。Garfield手握電話:現在我該怎麼辦?答曰:寫下一部,只能不斷將作品拋到牆上,直到粘住為止,在此之前,寫下一部。所有追求理想的人,都得無止境的追逐。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Jonathan是生活的藝術家,昇華日常,像〈Sunday〉的返工,〈Therapy〉之爭執,就連白糖,他都能用音樂譜出歌曲。《tick, tick… BOOM!》的主題,正是人生。
友人問他創作的動力:Fear or love?什麼時候要放棄?到底有沒有才華?〈Louder Than Words〉,不必多言,Jonathan以生命,告知我們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