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在舊區唐樓、屋邨成為「打卡」熱點,皆因我們都急於趁自己與舊物共存於同一空間時,盡可能記錄。這次Brian就為我們增進關於觀看舊式招牌及牆身字的冷知識,下次逛舊區時,就可以升格為一個更專業的記錄者了。
1. 讀入舖 引君消費——當今天各大商戶都利用網上平台宣傳時,上世紀最常見的宣傳工具是招牌,而霓虹燈招牌更屬四五十年代的新科技。店家莫不在招牌設計絞盡腦汁,以視覺吸引顧客。像(圖a)中深水埗桂林街一帶的招牌,包括「糖水佬甜品」、「利華鐵鋁工程」、「德豐粉麵餐廳」、「星光地產」及「大昌印刷」,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設計,Brian說做招牌的行內人稱之為「讀入舖」,意即店名由馬路那方排列至店舖方向,作用是指引客人走進商店。製造招牌的原意是讓客人認得商店,不過消費者漸漸地把它們視為路標及集合地點,為招牌賦予另一重實用意義。
2. 因地制宜 一舉多得——據Brian推測,(圖b)中位於土瓜灣的「耀成餐廳」刻意把「燒臘飯店」四字放置在延伸出來的彎位,是為了遮蓋突出的抽油煙機部分,但同時因利乘便,達宣傳及標示效果。途人由巷尾走來時,已得悉這是一間燒臘店。
3. 異體字 手寫留痕——舊式招牌及牆身字多屬手寫,每個都出自不同書法家手筆,就算是參考相同字體,效果還是帶有個人風格。異體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流行起來。(圖c)中位於觀塘的業發工業大厦之「厦」屬於異體字。
4. 英文字 見證歷史——香港曾經歷英治時期,街道出現中英對照的牆身字十分常見。Brian說中英文字體的主次視乎該機構的性質及目標對象。因(圖d)中的「港澳信義會活石幼稚園」是深水埗的地區幼稚園,以中文字為主實屬合理。不過他指出英文字體太小,相對難讀。中英文字的配搭沒有絕對準則,只要配合到機構本身的風格及理念便可(即企業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不過,普遍來說會以和諧及一致為準則,因此中英文都會統一選用無襯線字體(sans-serif)或襯線字體(serif)。若客人沒有特別要求的話,師傅通常會使用無襯線,「因字體沒有裝飾的腳,𠝹字粒時少一點工夫嘛」!不知道圖中製作幼稚園英文「無腳」牆身字的師傅是因為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