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隱藏身體發出的警訊!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一篇美國研究報告,最危險的族群是「沒有每天排便」又排「軟便」的人,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罹癌的風險都增加。
錢政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談到排便習慣,常被民眾問到2個問題:「每次吃完東西就想去大號,這會不會有問題?」或是「兩三天上一次大號,這算正常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錢政弘搬出一篇2022年美國人的研究報告,指出該研究簡單將大便型態分成三類,軟便(鬆軟糊狀)、正常(長條成型)和硬便(小顆硬塊)。而最標準的情況是每天上一次廁所且排出正常的大便。
錢政弘表示,該研究納入14574 位成年人,平均追蹤7.6年,統計發現以下數據:
●每週排便4次軟便 , 死亡率多1.78倍,心血管疾病多2.3倍,癌症多2.4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每天上一次軟便,死亡率多1.3倍
●每天上多次軟便,無增加風險
●每週排4次硬便,死亡率多1.5倍,,無增加癌症或心血管疾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每天上一次硬便,心血管疾病多2倍
●每天上多次硬便,無增加風險
錢政弘也整理出從該研究可得知的4個結論,如下:
1.每天排便多次,不管是排軟的或硬的大便,都沒有增加疾病風險,不用擔心。
2.最危險的族群是「沒有每天排便」又排「軟便」的人,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罹癌的風險都增加,其次是排「硬便」的人。
3.每天都排「硬便」的人,要小心臟病的風險,排不出來時,寧願多上幾次,避免過於用力。
4.沒有每天排便的人,如果大便沒有太軟或太硬,並沒有增加疾病風險。
錢政弘也提醒說,影響排便次數和大便形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飲食習慣、腸胃道機能以及日常情緒和活動都息息相關。出現大便偏軟或偏硬的情況,很大的原因是腸道菌相失衡所引起,而這也連帶著會引起各個器官慢性發炎和免疫失調,包括腸躁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性肝炎、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