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4年9間香港電影院關門大吉,票房收入倒退到2011年。可是,〈開眼〉小隊回看電郵收件箱及各文化單位網站,卻發現月月有電影節或專題放映;統計44個活動後發現,2024年沒有電影節的日子,竟然不足一個月。記者採訪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和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策劃者,發現疫後電影節正復蘇,但能否重回高峰水平,仍是未知。他們視電影節為窗口,讓年輕觀眾重回大銀幕體驗;如果看電影能真的似過節,那不論商業還是小眾電影票房,還有救。
電影節(又稱影展)最簡單的定義,是安排在限定時間內播映多部電影的活動。電影節參展網站FilmFreeway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有超過12,000個影展舉行,大至康城影展,小至地區放映。有的電影節涉及獎項競賽,大多促進電影工作者交流,引入海外電影,亦有促成投資和發行的作用。
去年逾40個影展 部分電影節消失
記者翻查各電影放映主辦單位網站資料,發現除了放映分佈在11個月的「熊貓國際電影節」,去年香港符合廣義電影節定義的節目至少有44個,平均每個維持20多天。HKAFF節目策劃鄭宇成就說,電影節的定義很闊,不同影院各自舉辦的專題式電影節目可以是電影節,規模較大的HKIFF也是電影節。近年有不少外國官方文化機構在香港續辦電影節,如「歐洲電影節」、「東盟電影節」和「香港猶太電影節」;卻也有一些小規模的電影節消失,如「香港國際紀錄片節」和「香港獨立電影節」。
對身為影迷的鄭宇成來說,電影節是集體回憶:「這件事是很多人喜歡電影,或深入了解電影的啟蒙。」據HKIFF策展人謝偉烈觀察,導演陳果、許鞍華等眾多電影人,多年來到HKIFF觀影。他和團隊曾專訪本地導演,不少說從前透過電影節認識海外導演,大開眼界。
藝發局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將「專題放映」和「電影節」同放在「電影藝術節目」類別。2018/19年是兩者活動的高峰,放映場次有3362個,觀眾人次有37.9萬。疫情肆虐的2020/21年,放映場次只有1616個,觀眾人次僅9.9萬。局方未公布疫情後的年度調查報告,但2021/22年場次回升至3219個,觀眾人次則有24.5萬。
謝偉烈指HKIFF趨勢相似。HKIFF過去9年中,2017/18年的觀眾人次最多,達71,092;疫情間的2020/21年,觀眾人次跌至41,672,但又在2024回升至61,493。他說HKIFF 2024年整體入座率達75%,2023年亦有70%。
疫後影展湧現 盼為觀眾帶來新視野
觀眾數目回升讓他鼓舞,「我們的觀眾是比較小眾,比較忠誠」。他留意到不少疫情期間無法實體舉辦的電影節已復辦。不過,他提醒這些復蘇情况能否持續仍待觀望:「疫情時無法辦展,所以過後電影節一定多,因為那兩年很多機構籌備、儲備了很多事,一復常就湧出來。」
當今港人好難聯想為何「電影節」是一個節。在HKIFF、M+和HKAFF都任職過的鄭宇成解釋,電影節可溯源至從1932年開始舉辦的威尼斯影展,最初跟歐洲國家發展文化和旅遊等軟實力有關。歐美知名影展規模龐大,去年在中環貼滿幻彩大廣告的HKIFF亦望塵不及,如多倫多國際影展佔據一整條街,人們看完一套馬上撲去看第二套,氣氛維持一個星期,「為什麼叫festival,因為真的有過節的體驗」。
HKIFF近年每年選片數量約為2000年代的三分之二,去年連同短片共有約200齣。謝偉烈說過往真的有人為了電影節請假。作家、資深影評人湯禎兆曾指「如果沒有電影節,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他受訪憶述在電影節看到格魯吉亞、日本及歐美電影人的思考模式,「提醒香港生活的疆界何其渺小」。
鄭宇成說電影節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是呈現未能以商業發行的電影,以及為觀眾帶來新的觀點。「如果作者可以帶到新視野,無論創作還是社會上,是我們覺得最寶貴的。這跟純粹用商業角度去看,電影有多賣座,市場有多大,不一定互相矛盾,但各自有各自重要。」
以去年HKAFF為例,鄭宇成和團隊設立巴勒斯坦和新哈薩克電影單元,呼應國際局勢和中亞電影發展;又選日籍韓裔女導演吳美保為焦點導演,希望與觀眾一同探索有較特別生涯背景導演的作品。
「本質上,電影節不是很賺錢的活動?」記者發問。「可以這樣說。不然不會出現大部分電影節靠官方、文化組織資助的情况。」鄭宇成回應道。HKAFF目前的資助者,多數為私人企業;HKIFF的資助來源則以港府資助計劃為主。
他續稱,很多時候電影節選的電影,是跳出了「回本」這些概念。「可是電影節是否不考慮商業?其實都要考慮自己市場,怎麼吸引更多人看。雖然小眾,但如果你做出來,是沒人看,你會不會質疑這樣做是否有意思?」
「繼續做電影節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是一個入口來的。」鄭宇成如是說。HKAFF歷年觀眾人次不公開,但鄭宇成提供的歷年放映場次顯示,2017年(169場)到2019年(191場)數字提升,疫情3年數字低迷(129、176、137場),但2023和2024年場次(249、216場)比疫情前還要多。2024年選片數目近百齣,亦比疫情前更多。
「來電影節,好似去超市一樣。我們總會有一些戲觸動到你,但同時我們還有其他,希望你嘗試接觸不同的戲,挑戰自己眼界,因為電影世界很闊。」謝偉烈指HKIFF不抗拒商業電影,只要具藝術價值都嘗試放映,如2021年放映由日本當紅演員有村架純和菅田將暉主演的《她和他的戀愛花期》,影迷喜歡,亦能吸引非影迷入場看。
嘆近年觀眾口味集中話題作
2024年《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兩片票房破億,但謝偉烈嘆近年觀眾的觀影興趣變窄,「大家集中看某幾部戲,要變成話題,你不看會沒談資才會去戲院看一次」。他覺得短影音、智能手機和串流平台普及,均導致觀影習慣改變。不過,他亦發現近年串流平台Netflix的新電影數量減少,轉以主打劇集。「電影人會覺得,花了那麼大成本拍,是不是應該首先在電影院做一做先呢?」他認為現在正是電影回到銀幕的轉機。
目前電影節數目回升,數目多,應該好過少?謝偉烈認同,稱不同機構合力培養觀影文化會是好事。鄭宇成則留下一條問題:是純粹節目多了,還是角度也多了?如果節目多,但對小眾電影沒有幫助,選片人就可能有做得未夠好的地方。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