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昨日公布的《施政報告》,在勞工及社福措施上,較重要的政策為將目前關愛基金在2014年及2016年推出的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恆常化。多個關注社福及基層團體表示歡迎,惟要求放寬照顧者定義、提升金額及放寬申請資格。有團體則提到,本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但110個KPI中,卻未有就扶貧及滅貧訂立指標。
關愛基金在2014年推出的「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2016年推出「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至今已經「試驗」至第四期及第三期。昨日公布的《施政報告》,終宣布將津貼恆常化,每月津貼由2,400元增至3,000元,料會惠及約10,000名照顧者。
不過目前照顧者津貼申請資格嚴格,包括須正輪候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或康復服務、照顧者須每月照顧不少於80小時,以及沒有領取其他社會福利金如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等。
多個團體促放寬申請資格,樂施會認為應容許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人士,同時領取照顧者津貼。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及香港復康會,皆促將津貼申請資格與輪候復康服務的身份脫鈎,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及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則指津貼目前只限「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申請,忽略「護幼照顧者」,認為應重訂目前狹隘的照顧者定義。
與扶貧直接相關的KPI,僅有一項,即「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在完成為期一年的「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員中,不少於 70% 在提升個人發展和正向思維方面取得進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直指,對於政策介入前150多萬貧窮人口、逾27萬的貧窮兒童、以及逾80萬在職貧窮人口等問題,《施政報告》未有提出扶貧對策,指為「口說精準扶貧卻苦無良方,令人失望」。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亦同促就扶貧及消貧訂立KPI。
社協又指,《報告》未有在院舍政策訂立服務成效的KPI,例如縮短輪候安老服務等時間的硬指標,認為做法避重就輕。
勞工及退休保障方面,《報告》指將邀請最低工資委員會檢討最低工資機制,嶺大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促最低工資落實一年一檢。對於《報告》稱將檢討外判合約,樂施會促合約加入年度加薪機制。工傷方面,《報告》只提及望盡快通過修例提高罰則,不過歐陽達初認為應引入新的工傷保障,照顧新興的零工及平台經濟。
多個團體指《報告》未有訂立失業援助金,並促下調「在職家庭津貼」最低工時要求由目前72小時下調至36小時。香港復康聯盟則認為,《報告》未有著墨殘疾人士政策,促在諮詢委員會加入殘疾人士代表,政府帶頭聘用更多殘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