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盈利數據最好的新勢力,毛利率吊打另外兩家;
它也是最常被人詬病技術落後、騙綠牌的新勢力,別人充電,它加油。
兩種針鋒相對的看法,巧妙地集中在理想汽車身上,它就像一對矛盾體,在爭議聲中一步步往前走,似乎走得還不錯。
但是,最新的8月份交付數據中,理想僅交付了4571輛,同比大跌52%,環比大跌56%。相比之下,蔚來、小鵬的交付量分別為10677輛、9578輛,同比漲了81%、33%。
就算後來者的哪吒、領跑的交付量也大幅增長,甚至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顯然,對比之下,一直過得不錯的理想汽車,現在似乎遭遇了逆風。
01
優勝
開過理想汽車的人,都有不錯的體驗,因為電車該有的駕駛體驗,它都有:平順、低噪音、起步加速快感、省油。
如果不是有人吿訴你這台車可以加油,你完全可以把它等同於純電車,儘管增程器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一點噪音,但和油車比起來,那算不了什麼。
至於坊間對於理想的詬病原因,網上説得已經足夠多,這裏不再複製粘貼,我們反而希望從另外一些角度去看待理想。
迴歸到汽車產品本身,為什麼它要做出這樣的車子?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理想的創始人李想同學。如果套用硅谷科技創業的套路,李想算得上一個傳奇,高中畢業就投身互聯網,創立過IT網站--泡泡網,之後又創立汽車之家,雖然名號比起BAT創始人小,但他也算得上中國很早期的互聯網創業並嚐到成功滋味的80後。
一個公司的基因,往往和創始人有莫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説是創始人格的化身,在互聯網圈泡了20年,李想身上的基因就是互聯網基因,這點和蔚來的李斌挺像,後者也創立了易車網,和汽車之家同屬於一個領域。
那問題來了,這個互聯網基因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想,用一個詞可以概括:用户體驗。
因為這個詞從始至終貫穿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到現在依然如此,如果用户體驗做得不好,那必定會用腳投票,跑到用户體驗更好的平台去,而且只是兩三秒鐘點點手指的功夫。
因此,互聯網人對於用户體驗的重視,可以説是歇斯底里。用時髦的話説,把客户當成上帝。這也造就了互聯網人挖掘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做產品的能力。他們敢説第二,沒人敢説第一。
從理想ONE車型上,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能力,比如差異化能力。
以30-40萬價位的SUV作為切入口,迎合城市奶爸的家庭需求,車子體型管夠,車內座位管夠,車內空間管夠。
而且這個價位基本沒有競爭對手,特斯拉不做,BBA沒進來,國內廠家只是觀望。跟漢蘭達這類油車比,它有電,跟電車比,它又可以加油。
完美避開競爭,輕輕鬆鬆唱起了獨角戲。
所以如果總是人云亦云,去謾罵理想的落後的增程式技術路線,而無視背後的產品力,那確實有失偏頗。
不過,好處不能總讓一個人佔盡,理想牛逼的地方我們應該承認,而它又有沒有短板?
02
短板
我們還是迴歸到用户體驗這個層面上。
一般來説,滿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體驗,有兩種路徑。
一是從底層技術創新出發,比如油價貴,那就開發一個電車出來,比如開車太累,那就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二是從表層去解決,比如通過換個包裝、搞搞營銷等等,內在沒有根本性變化,但看上去又確實變了。
如果以結果為導向,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是好辦法,但如果加入其他諸如成本、效益、可持續性等的考慮因素,兩者的差別就出來了。
通過底層技術創新的,投入大,見效慢,但這樣下來基礎紮實,能夠形成壁壘;而通過表層解決的,投入相對小,見效快,但紮實度就會打折扣,想形成壁壘就不容易。
回過頭來看蔚小理三個新勢力,雖然看上去有點類似,但實際上它們的戰略路線差別非常大。
比如,一説蔚來,你會想到高大上,想到周到的服務,想到換電站;一説小鵬,你會想到智能化,想到科技感,想到copy 特斯拉。
但説到理想,你會想到什麼?
除了加油方便,沒有里程焦慮,車子夠大,一家人出行還挺好之外,好像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了。與另外兩家個性鮮明的比起來,理想顯得低調、實用,但又過於低調、實用。
如果再去細究理想的數據,能夠發現更多。
比如,財務數據。
理想的利潤率水平在三家新勢力裏都比較好,銷量上雖然不是第一,但理想僅靠一款車,就能夠接近其他勢力幾款車的銷量合計。
表面上看,理想的數據確實可圈可點,但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是享受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好處,比如可以加油,所以理想無需像蔚來、小鵬那樣投重金研發和佈局自有充電網絡,這裏的好處太多了。
根據蔚來的數據,蔚來的換電站的數量達到1048座,如果把電池和場地租賃費用計算在內,在中國建一座換電站成本超過百萬,這麼算下來,蔚來在換電站上的投入數十億,但這筆錢,理想不用花。
又如增程式技術已經很成熟,研發上自然不用像純電那樣燒錢,2021年,蔚來和小鵬的研發投入都超過40億元,理想是30億元出頭。在闡述智能駕駛的收費模式上,蔚來、小鵬,包括特斯拉都是買斷或者訂閲的模式,只有李想認為這是車的標配,應該免費。
自動駕駛研發出了名的難,以及對資金、人才和時間的海量消耗程度,甚至能讓人望而止步,馬斯克做了這麼久都屢屢失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免費這種事,根本不符合商業邏輯,如果説把價格和車身價打包,羊毛出在羊身上,倒也無所謂;如果不是,那大概率是所提供的自動駕駛,沒有什麼真正的技術含量,並不值什麼錢。
這裏少花點,那裏少花點,加起來自然成本就少了一大截,利潤率水平也就自然上去了。
03
這一回,理想還能贏嗎?
做生意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的大環境下,能省則省,體現的是務實能力、風控能力,但有些錢,真的能省下來嗎?
雖同為新勢力,但技術路線卻涇渭分明,理想選擇增程式,蔚來和小鵬則是堅定的純電實踐者,作為技術行業,路線一旦走錯,後果很重要。
理想、蔚來、小鵬的選擇,正代表了時下對於電動車未來技術路線的押注,簡單地説,就是純電是未來,還是增程式(混動)是未來?
如果純電是未來,那理想的增程式路線就只是過渡,暫時的紅利也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到那時,純電車型研發該花的錢,該上的產線,該建的充電網絡,有哪一個能躲得掉?
換句話説,如果以後也要走純電路線,那麼理想現在省下的錢,並不是真能省下來,只不過延後去花而已,等到這筆錢需要花的時候,利潤率水平還能像現在這樣嗎?而基於現在財務數據的估值模型,又有多少機會繼續維持?
相信沒有人敢給出肯定的答案。
當然,理想也可以押注,增程式技術路線是未來,那樣的話理想會比現在還要強大,2025年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並非空談。
但未來的發展,沒有誰能精準預測。
眼下,理想所面臨的競爭環境,已經比過去兩年激烈得多,華為加持的賽力斯推出了同級別的增程式M5、M7,直接和理想ONE肉搏;蔚來、小鵬也推出30-40萬價位的純電SUV,搶食理想所在價位市場,還有傳統車企的混動SUV、新勢力的純電SUV。
面對來勢洶洶的對手,理想僅僅推出一輛40萬以上的L9,技術路線沒變,架構沒變,價格卻比ONE漲了10多萬,而這個區間,蔚來早就佔了先機,BBA也在加速推出相應價格電動車型,這個區間的江湖,註定競爭激烈。
另外,所謂的純電里程焦慮,也在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催促下不斷有新突破,先是鋪天蓋地的充電樁建設,後是新型電池能量密度在提升,還有800V高壓充電技術,打出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即使現在充電沒有辦法和加油一樣快,換電還可以補上。
如果有一天給動力電池補能的速度和加油差不多,那麼加油這點好處,就可以忽略了。
到時候,那些如果還沒有在純電路上有所作為的,追趕的代價,只會更大。
04
結語
此次理想交付量的大跌,可能只是某種短期因素干擾,但也可以看做是理想潛在問題的一次集中釋放,比如車型太少、市場空間漸趨飽和競爭對手瘋狂殺入,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理想對技術路線選擇,對硬科技投入,以及對底層競爭力培育的差異化。與其他兩家新勢力仍然燒錢打基礎,虧損擴大相比,當前理想的日子似乎過得不錯,但在越來越多對手秣馬厲兵的大趨勢下,未來的競爭壓力肯定只會增,不會減。
這一次,最強逆風,理想能不能衝破,我們也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