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酒後易臉紅,食道癌機率高出14倍?醫:3跡象是身體保命警訊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0月08日03:38 • 發布於 2024年10月08日03:3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趙俐雯 圖/Freepik
酒後易臉紅,食道癌機率高出14倍?醫:3跡象是身體保命警訊

港星徐少強上個月因食道癌病逝、資深女星方文琳則自曝曾罹患食道癌零期,引發關注。馨蕙馨醫院肝膽腸胃科內視鏡中心主任吳宗勤指出,酒後3跡象表示身體難代謝乙醛,罹癌機率暴增。

嚴凱泰、安迪過世導致2018年食道癌之亂、每個人都吞嚥卡卡。方文琳、徐少強會不會又造成2024年的食道癌之亂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菸、酒、檳榔是常見的食道癌三劍客。過熱及過酸的飲食(把檸檬汁與醋當水喝)是另類的食道癌暗影刺客。另外,如果喝酒臉紅,那就是身體出現保護色,告訴你:「我不適合喝酒。」

近半數台灣人天生無法代謝酒精,一喝酒就臉紅

喝酒臉紅和酒精的代謝有關。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毒性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為無毒的乙酸,最終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可是,近半數亞洲人缺乏代謝乙醛的基因(ALDH2基因缺陷),台灣人缺乏這項基因的比例高達50%。當這些人喝下大量酒精,卻缺乏乙醛去氫酶,就會造成致癌物乙醛無法代謝、累積在體內,使血管擴張,產生酒後臉紅。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不會臉紅的人高出14倍。如果每天喝超過30克酒精的話,得食道癌的機率甚至會超過一般人100倍。

30克酒精是什麼概念呢?大約就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50ml的58%高粱

・50ml的60%威士忌

・200ml的15%紅酒

・600ml的5%啤酒

3種人不該喝酒,以免體內乙醛累積、致癌

「1杯倒」的人不適合喝酒、1杯就臉紅的人不適合喝酒、喝酒後就宿醉頭暈的人不適合喝酒。基本上,如果代謝酒精很慢、容易出現酒醉相關症狀的人,都不適合喝酒。

臉紅是一個最容易被發現的食道癌保護色,如果家人或朋友容易喝酒後臉紅,麻煩就不要再灌酒了。當然啦,喝酒不容易臉紅的人最好也別喝,畢竟喝酒帶來的問題,遠遠不只有食道癌。

至於喝酒傷身、不喝酒傷心的人,就多花點錢做身體健康檢查吧!

(本文由「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授權轉載)

*《康健》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水瓶內壁「黏黏滑滑」可能已成細菌溫床!別只用冷水沖 「這樣洗」才乾淨
台灣健康醫療網
豆漿「含鐵量」是牛奶25倍!營養師點出4好處:抗癌、防中風還能降膽固醇…6混搭喝法更健康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半夜醒原因是什麼?容易失眠紮醒?不同時間醒來代表身體的不同煩惱
ELLE HK
【抗癌】有效抗癌的關鍵在你攝取的油!多吃這種油能增強身體免疫力!
高燒 Gofever
「癌王」胰臟癌真難防!出現5大症狀要盡快就醫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當睡美人也可以變瘦?「733睡眠減肥法」讓妳躺著就能瘦身,加碼「478呼吸法」有助快快入睡
TopBeauty
減重族注意!百頁豆腐藏高脂高鈉 營養師:像整塊肥肉
中天新聞網
國光生技實驗室遭爆鼠患! 恐違反藥事法最高可200萬
NOW健康(TW)
昏倒「掐人中」有效?醫:恐害命…應立即施行CPR
中天新聞網
耳鳴眩暈別大意!血液循環不良釀心血管疾病 1物改善
NOW健康(TW)
難治型重症肌無力陷治療困境!醫師都直呼「沒招了」 盼健保給付1藥解困
台灣健康醫療網
康橋「重傷學生」今轉院台大!曾奪新北擊劍雙料冠軍
中天新聞網
國光變色疫苗是「鼠亂廠」生產!立委轟:靠吹哨者揭弊
中天新聞網
下雨天特別想睡?有醫學根據!負離子、褪黑激素是主因
中天新聞網
地瓜葉助穩血壓、綠蘆筍抗癌!營養師:蛋白質含量驚人
中天新聞網
市售更年期補給品百百款怎麼選?醫建議先尋求診斷再挑選合適成分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用「大豆沙拉油、葵花籽油」小心!專家:恐增乳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趙有誠用「一雙手」撐起醫院的信任,帶領北慈一路走向醫學中心
康健雜誌
有乳糖不耐症又超想喝牛奶?營養師教你2招 喝完不再跑廁所!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孩童拿筆卡卡的? 專家教「2畫畫方式」改善握筆方式
台灣健康醫療網
20週產檢驚見胎兒腹部巨大腫瘤!一週後胎兒心跳停止
中天新聞網
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結果 兒少憂鬱症、焦慮症問題嚴重
NOW健康(TW)
方濟各離世|一代宗師教宗方濟各與世長辭,腦中風引發心臟衰竭,享壽88歲。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3旬男「頭髮越來越少」以為雄性禿 一驗竟是梅毒二期
中天新聞網
58歲男跌倒後呼吸爆痛! 竟是少見「胸骨骨折」
台灣健康醫療網
破百白老鼠大亂國光生技實驗室 食藥署:未涉及上市產品
中天新聞網
春天總是想睡?醫:恐是腦部供血不足、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天新聞網
她頭暈、體重掉以為只是壓力大 就醫檢查竟是「三高」連鎖危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