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好的故事,離不開「時間、人物、地點」。Sam Mendes 的《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細緻動人,全因電影表達出了導演對上述三點的深厚感情聯繫。
近來有些電影宣傳或評論都濫用「情書」兩字,不少都是沒有感情的書寫。Sam Mendes 沒有強調《海》是改編親身經歷,但電影人寫電影院,難免會被對號入座。戲院是個特別的場所(不論視電影為藝術或娛樂的人),是回憶的聖殿。
《海》的背景是 80 年代。「主角」Empire Cinema 是一所裝修華麗的大戲院,暖調色彩:暗黃色、金色與紅色的配搭,寬敞的大堂,盡顯貴氣。戲院至今仍然安在,本名「Dreamland Cinema」,座落英國南部 Margate ,戲院已停業,附近海邊景觀沒有大改變,有種停住時光的感覺。
電影描述了幾位特別的戲院員工。大堂經理 Hilary 曾經患有躁鬱症,上司 Donald 與她有曖昧關係(主要視她為洩慾對象),Olivia Colman 出色的演繹令電影更為可觀。
Hilary 非常專業,尊重每一位顧客,她從沒在 Empire 看過電影。她與其他戲院員工,反映了 80 年代很純樸的同事關係,大家會友善地互相提點,像 Neil(Tom Brooke 飾)暗示 Hilary 不要和Stephen(Michael Ward 飾)在戲院有太過份的親熱行為。Stephen 是新加入的員工,一位黑人少年 ,處身戴卓爾夫人掌政的 80 年代初,失業率高,社會積累許多不滿情緒,種族歧視尤其嚴重,Stephen 想讀大學,志願當工程師,但苦無機會,只好邊工作邊等待。Stephen 與不合群的 Hilary 相處竟出奇地投契,但當 Hilary 受情緒病困擾時,行為難以提摸,Stephen 雖然關心她,但她卻有著難以理解的神秘。
Stephen 被「光頭幫」暴徒襲擊受傷留醫,醫院的黑人護士感激 Hilary 的探望,原來她是 Stephen 的媽媽——兩代人飽受種族歧視,媽媽感激 Hilary 對兒子的愛——那才是消除歧視最有效的力量。
《海邊電影院》記取大時代裡、小人物之間的善良。電影另一感人之處,除了藉影院側寫時代,亦直接向「電影」這媒介致敬,放映師 Norman(Toby Jones 飾)解釋了這門科技產物,如何變出魔法——一切從掩眼法開始,當靜態影像以每秒 24 格速度放映時,人眼便感覺不到兩幀影像之間的黑暗,以為影像在動:這份殘缺成就了電影史上許多偉大作品:它讓人渾忘黑暗,在暗黑場所中得到慰藉和鼓勵。
《海邊電影院》提到的電影包括美國電影《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及《狂牛》(Raging Bull),片中描述了 1981 年,英國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在 Empire 的首映禮,當年 16 歲的 Sam Mendes 定必被這部電影震懾過。
秒速 24 格賦予了電影新的生命,它不止是膠卷轉動的過程,影院中那束光線投射了超越時代的意義。記得 Damien Chazele 導演的《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Babylon)中,Brad Pitt 飾演的荷里活明星 Jack Conrad 常說,電影有特殊的力量,銀幕上是「有事情發生」,不過 Jack 總是結巴,解釋不到之所以然。
過去也有不少關於戲院的電影,例如《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7)、《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 1988)、《不散》(2003)及《一秒鐘》(2020),透過戲院/電影勾畫難以忘懷的人情味。大型的戲院感覺特別強烈,並非那些開設在購物中心的迷你戲院可比擬,年輕觀眾或許沒有這種體驗,推開戲院通道大門,迎來一道陽光或一陣吹來的冷風,人回到現實,思緒卻仍然留在電影世界中。
Hilary 決定要第一次在 Empire 看齣戲,Norman 替她選播彼德斯拉主演《富貴逼人來》(Being There)——「在那裡」,在哪裡?在電影院裡。銀幕傳來片中戲中對白:
I feel very good here.
That's the Oxygen.
As long as the roots are not severed.
All is well and all will be well in the garden.
另一句對白:Life is a state of mind.
生活是一種心態。彼德斯拉徐徐地將一把傘隱入水中。
生活是一種心態。在那裡,會找到歡笑、找到淚水、找到安祥。只要有電影。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