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夏季高溫危險!「這個溫度」人體會受不了 熱危害風險簡單算、防中暑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25日07:27 • 發布於 06月25日07:2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蔚承 圖/photoAC
夏季高溫危險!「這個溫度」人體會受不了 熱危害風險簡單算、防中暑

炎炎夏日,各地氣溫都偏高,更有外媒報導,今年是這10萬年來最熱的夏季;而在去年夏天,全歐洲更有超過6萬人死於夏季高溫。人體能忍受多高的溫度?有研究給出答案。

台灣夏季炎熱,氣溫常飆破35℃,加上濕度高,導致體感溫度更高。高溫對人體有害,那麼人體可以承受多高溫度?從研究的數據顯示,台灣的夏天真的很危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濕度愈高、體感溫度愈高 超過「這個溫度」人體就開始出問題

人體是一台精密且能感受外界環境改變的恆溫機器,會隨著外界調控體溫。很早科學家就發現,人有「熱中性帶」(thermoneutral zone),溫度大約在30~40℃左右,人在這個溫度區間,不用額外花力氣調節體溫;若超過這個溫度區間,過熱會流汗、血管擴張,太冷則會顫抖等等。

不過2021年有篇發表在「實驗生物學協會(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年鑑的小型研究加入「濕度」變項,從溫度和濕度可以算出「體感溫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研究員將13個年齡介於23~58歲的受試者隨機分配到5個環境1小時,並觀察實驗前後的身體溫度、心律、呼吸速率、肺活量、血壓、流汗程度等等。

• A組:28℃、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約28℃)

• B組:40℃、相對溼度25%(體感溫度約41℃)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 C組:40℃、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約55℃)

• D組:50℃、相對溼度25%(體感溫度約62℃)

• E組:50℃、相對溼度50%(體感溫度約96℃)

結果發現,B組受試者整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增加了35%,C組更是增加了48%,E組升的更多、達56%。在身體溫度方面,40℃組都沒有明顯上升,但在50℃組都有上升,其中E組(50℃、相對溼度50%)的體溫,更比其他組都高出1℃,且呼吸速率、心律、流汗程度都大幅提升,這意味著心臟的負擔增加,需要更多氧氣才能運作。

因此該研究表明,人體在外界溫度40℃(體感溫度介於40~50℃)左右,還可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和散熱,但到了50℃,人體就會開始出問題。

「但是關鍵在相對溼度,」內分泌科醫師基度(Mark Guido)表示,該研究清楚地呈現,即使溫度相同,濕度愈高也會導致新陳代謝率愈高,人體的負擔愈重。以台灣夏季來說,若用平均相對濕度70%、近期動輒飆到34、35℃來計算,體感溫度高達近50℃,足以使人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

熱傷害3步曲 戶外風險指數簡單算

高溫對身體的傷害怎麼來的?身體調節溫度的方式,就是流汗和血管擴張。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田又伃表示,過度流汗會造成電解質流失,會導致抽筋和脫水;皮膚血管擴張會幫助散熱,因此皮膚會發紅,但血壓會降低、到達大腦的血液不足,因此容易導致頭暈。

這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就形成熱傷害三部曲:

• 熱痙攣:常以抽筋或肌肉痛的方式表現。

• 熱衰竭:除了抽筋,頭暈想吐、虛弱,並且想要躺著休息,這是一般人認為的「中暑」。

• 熱中暑:身體已經沒有水分可供流汗調節體溫,體溫會一路飆升超過40℃,意識會昏迷,必須馬上送醫急診。田又伃指出,除了常見的「無汗可流」造成的中暑,還有一種是有汗流,但因為環境太熱太濕、汗水無法蒸發,熱氣被悶在體內而中暑。

田又伃指出,台灣夏季炎熱,大家要提高警覺和危機意識,如果預期會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或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該要寬鬆,且不光是喝水補充水分,而是要喝電解水,「配方很簡單,1公升水配1茶匙鹽即可,可以加入少許糖增加吸收率。」如果出現肌肉痠痛、大量流汗超過1小時,就應該補充電解水並休息,必要時把腳抬高幫助血液回流,也可以把冰袋放在鼠蹊部和腋下幫助降溫。

同時,應了解戶外活動的風險指數,田又伃建議可以參考「中暑危險係數」,算法也很簡單:

「戶外溫度+相對濕度X0.1」,例如30℃、相對濕度70%,那就是30+7,風險指數為37。田又伃指出,一般來說,超過35就建議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超過40就不宜進行戶外活動。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側睡、趴睡、平躺,哪種睡姿最好?一圖看懂優缺點
康健雜誌
中年男腹痛、腹瀉以為腸胃炎...吃藥都沒用 醫揪「阿米巴原蟲」搞鬼
中天新聞網
打工仔multi-tsking需要大量記憶力?營養師醒腦飲食貼士 每日補充肌肽提升記憶力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肝癌男狂吃地瓜葉「8顆腫瘤奇蹟消失」!醫曝:營養價值超高
中天新聞網
【情緒健康】入秋情緒感低落?季節性情感障礙作怪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這6個保健食品怎麼吃?魚油、維他命C、葉黃素都在飯後吃、膠原蛋白記得空腹吃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酸痛貼布亂貼恐引發「胃出血、腎衰竭」危機!譚敦慈示警「6小時是極限」
中天新聞網
為母則強|兒子出生患短腸症無法用口進食,前港姐曾瑞珊為救子「活體移植」小腸!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國內高血壓盛行率 26.8%!每年至少施行 1 次 722 計畫,預防心血管疾病
Heho 健康(台灣)
聞到瓦斯味,千萬別「這樣開窗戶」恐爆炸!瓦斯外洩怎麼辦?快記好「禁關推離」4步驟保命
良醫健康網
燕麥奶不是奶!恐害血糖飆升 營養師曝:讓人餓更快、吃更多
中天新聞網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自我犧牲背後的心理真相與隱藏的受害者情結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大江生醫「白醋栗」驗出禁用農藥、城市綠洲「餐具」溶出雜質
中天新聞網
他連吃三天羊肉爐痘痘爬滿臉 醫列進補注意事項:「這些人」注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三叉神經痛」苦不堪言!醫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緩解疼痛
中天新聞網
她感冒後「粉紅尿」1天就恢復,不痛、沒發燒竟腎臟病變!解析尿色:紅、橘、棕、黑原因都不同
幸福熟齡(台灣)
藜麥怎麼煮?藜麥不僅含有高蛋白質還能助減肥!10個藜麥料理食譜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電子鍋煮飯」3步驟請記下!教你在家怎麼用電子鍋煮出媲美日本等級的好吃白飯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