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醫生拆解甲狀腺癌5大迷思 大頸泡出現係甲狀腺癌定甲亢?|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4年02月22日01:41 • 發布於 2024年02月22日01:41

當發現甲狀腺腫脹,即俗稱「大頸泡」,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有可能患上甲狀腺癌,如有這情況應怎樣診斷及處理?進行外科手術是否甲狀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

治未病-醫療專科-抗癌先鋒-養和醫院-甲狀腺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講解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屬常見還是罕見的癌症?

醫生: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的數據顯示,甲狀腺癌的發病數字在十大癌症當中排行第八,而每年有超過一千宗的新症,可謂相當普遍。
主持:甲狀腺癌是否可分為不同種類?
醫生:甲狀腺包含不同種類的細胞,而每種細胞也有機會出現病變,所以被統稱為甲狀腺癌,然而醫學上可再細分為: 乳突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濾泡狀癌(Follicular Carcinoma),這兩種佔整體甲狀腺癌八至九成;另亦有毒性更高及較罕見的髓質狀癌(Medullary Carcinoma)及未分化狀癌(Anaplastic Carcinoma)。

主持:甲狀腺癌和甲亢、甲減有關嗎?
醫生: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認為甲亢、甲減便有可能演變成癌症,因為這些患者會經常進行超聲波檢查,監察病情發展,所以在檢查時會常常發現初期的甲狀腺癌,從而有錯覺認為甲亢或甲減會更容易導致甲狀腺癌。事實上,暫時沒有數據顯示甲亢、甲減會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另一方面,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都沒有甲亢或甲減。
主持:甲狀腺癌常見的病徵是什麼?
醫生:甲狀腺是一個位於鎖骨上方、舌骨下方、呈蝴蝶狀的器官,剛好在打領帶的位置。最常見的徵狀是頸部下方出現腫塊,但患者一般不會感到疼痛,病發初期的病徵亦不明顯。由於甲狀腺位於聲帶神經線附近,若不處理腫塊,有可能影響聲帶神經線,患者會出現聲沙,甚至有機會影響吞咽功能,喝水時會嗆到,更嚴重是出現呼吸困難。
主持:甲狀腺癌和甲亢、甲減有關嗎?
醫生: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認為甲亢、甲減便有可能演變成癌症,因為這些患者會經常進行超聲波檢查,監察病情發展,所以在檢查時會常常發現初期的甲狀腺癌,從而有錯覺認為甲亢或甲減會更容易導致甲狀腺癌。事實上,暫時沒有數據顯示甲亢、甲減會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另一方面,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都沒有甲亢或甲減。
主持:甲狀腺癌常見的病徵是什麼?
醫生:甲狀腺是一個位於鎖骨上方、舌骨下方、呈蝴蝶狀的器官,剛好在打領帶的位置。最常見的徵狀是頸部下方出現腫塊,但患者一般不會感到疼痛,病發初期的病徵亦不明顯。由於甲狀腺位於聲帶神經線附近,若不處理腫塊,有可能影響聲帶神經線,患者會出現聲沙,甚至有機會影響吞咽功能,喝水時會嗆到,更嚴重是出現呼吸困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治未病-醫療專科-抗癌先鋒-養和醫院-甲狀腺癌

主持:那甲狀腺腫瘤容易被觸摸到嗎?

醫生: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大部分病例都是在篩查時透過超聲波檢查才發現很小的結節,當可用手摸到腫塊的時候,已經是較後期,因此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及早發現是十分重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甲狀腺癌若不容易被察覺,病發過程會比較緩慢嗎?
醫生:最常見的乳突狀癌及濾泡狀癌的一般生長比較緩慢,難以被察覺;若是未分化狀癌則可能生長得比較快,有機會在一至兩個月內由觸摸不到演變成被觸摸得到,但這類腫瘤並不常見,所以及早進行篩檢有助發現沒有徵狀但已經發生病變的個案。
主持:那是否大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屬晚期?
醫生:慶幸現時大家都很關注健康,會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包括照超聲波檢查頸部,所以大部分個案也屬早期發現,當然亦有晚期的求診者,情況就如乳癌初期沒有徵狀,當可觸摸到腫塊的時候,可能已屬晚期,所以及早進行篩檢有助抽出沒有徵狀但已經發生病變的個案。

治未病-醫療專科-抗癌先鋒-養和醫院-甲狀腺癌

主持:如何診斷甲狀腺癌?

醫生:暫時不可只靠抽血檢驗知道是否患上甲狀腺癌,因為甲狀腺癌並沒有癌症指數(Tumour Marker)。其實進行頸部超聲波檢查既簡單亦沒有入侵性,如果加上幼針穿刺結果可更準確。另外因為有些腫瘤有擴散到頸部淋巴的風險,頸部淋巴有時也要一併切除。

主持:不同類別的甲狀腺癌的治療方案是否不一樣?
醫生:治療甲狀腺癌大多以切除手術為主,除非某些病人不適合做手術或手術風險很大,才考慮非手術的治療方法。甲狀腺雖然分左右,但卻是一個完整的器官,以往的治療方法需要將整個甲狀腺切除,但現時為了減低創傷性,需切除的位置也愈來愈少,多數病人術後復原的情況也很理想。
至於要切除多少甲狀腺,就要視乎確診時屬早期或晚期,一般早發現的個案只需切除一半甲狀腺,但亦需衡量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年紀、腫瘤的大小、所在位置或數量。如腫瘤少於一厘米,只需切除一半甲狀腺,但若大於一厘米,即使是只有一顆,也可能需要切除整個甲狀腺,因為有擴散到淋巴的風險。如腫瘤體積很大或有幾顆小腫瘤,或腫瘤位於頸部淋巴附近,頸部淋巴也要一併切除。

治未病-醫療專科-抗癌先鋒-養和醫院-甲狀腺癌

主持:甲狀腺能調節新陳代謝及荷爾蒙分泌,若將其切除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醫生:若整個甲狀腺被切除,就不會再有甲狀腺素及荷爾蒙分泌,患者會容易感到疲累、怕冷,也有可能會出現水腫,需要終生服藥以補充甲狀腺素。醫生在處方藥物前會先為患者抽血檢驗指數,及在適當時候調校補充甲狀腺素的份量,以減低對患者新陳代謝的影響。
如只需切除部分甲狀腺,患者便不一定需要服藥,因被保留的甲狀腺也可生產足夠的甲狀腺素,這類患者的後遺症也會較少。
主持:但餘下的甲狀腺會否有復發的可能性?
醫生:確實是有復發的可能性,但機會甚微,因此在手術後患者仍要繼續接受預後監察,包括定期進行超聲波檢查以檢視餘下的甲狀腺會否出現病變,以便及早發現及處理。

主持:甲狀腺癌可以預防嗎?
醫生:暫時沒有什麼方法可預防甲狀腺癌。雖然跟甲狀腺癌沒有直接關係,但輻射的吸收量會對甲狀腺造成影響,因進食 過多受輻射感染的海產或魚生,當中含放射性的碘會被甲狀腺吸收及殘留在內,有機會改變甲狀腺的細胞,產生病變。但這是經過長年累月累積的結果,而不是單吃數次便會發生。
主持:既然甲狀腺癌不能透過飲食或日常生活中預防,那我們有什麼可以注意呢?
醫生:甲狀腺癌是比較難治癒的癌症,但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是有機會可以令患者完全康復的。若發現得太晚,治療方案也會比較多限制,因此建議在進行身體例行檢查時都一併進行頸部超聲波檢查頸部,一旦發現有甲狀腺癌便及早處理,積極治療,提升治癒率。

治未病-醫療專科-抗癌先鋒-養和醫院-甲狀腺癌

主持:那應該多久進行一次身體檢查?
醫生:如完成第一次檢查後完全沒有發現甲狀腺癌的跡象,可維持一年檢查一次。
主持:甲狀腺癌是不是也有分期數?在臨床上初次求診的病人多屬哪一個期數?
醫生:那要視乎是什麼類型的甲狀腺癌,因髓質狀癌而求診的個案較少,大部分都是乳突狀癌或濾泡狀癌,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在進行頸部超聲波檢查時被發現,若醫生發現患者的結節不太平滑或不清晰,疑似有鈣化點,便會再進行幼針穿刺等檢查,因此很多求診個案也屬早期;但亦有少部分患者因摸到腫塊才進行超聲波檢查。一般來說,腫塊的體積最少要大至兩厘米才被病人自己觸摸到,而一厘米以下的多不會被觸摸到,所以較難被察覺。
主持:明白,所以大家請緊記預防勝於治療,有懷疑時便及早求診。今天多謝何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消委會護老服務|護老服務良莠不齊,安老院月費1.7萬竟忘餵藥、平安手機用半年無零件更換!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偏紅偏黑或患疾病 舌頭顏色反映健康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生命鬥士|前港姐吳文忻抗癌路崎嶇再入院,兩愛女剃髮伴母同行,與癌共存堅信好快康復盼第二春。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突破卵巢癌治療困境!蕭聖謀醫師談腹腔內化療精準直攻癌細胞
Heho 健康(台灣)
腦瘤風波|美國醫院婦產科5護士離奇同患腦瘤,院方竟稱「無環境風險」!真相撲朔迷離,工會:誓要追查到底!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超高齡社會醫療體系如何改革? 李伯璋:需重整醫護工作條件、報酬和健保制度
Heho 健康(台灣)
靜脈曲張拖太久恐潰瘍壞死! 醫建議「這樣做」避免手術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家長育兒挑戰「停、看、聽」 專家籲別怕建立規則:可給寶寶安全感
Heho 健康(台灣)
大腦越用越靈光! 研究:學習雙語有助於延緩認知退化
NOW健康(TW)
香港空氣懸浮粒子數目暴升 恐增患心血管及肺癌風險
新城八大家
股災斷頭苦主「40~69歲」占7成!整天盯盤釀5種疼痛問題…醫示警:壓力升級恐「每天都發作」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從日本沖繩到地中海,原來藍區人瑞都這樣吃!醫揭長壽飲食關鍵:「這種肉」要少吃
良醫健康網
47 歲女腹痛 2 週!照大腸鏡「直腸癌 4 期」 早期警訊一次看:常誤認是痔瘡
Heho 健康(台灣)
我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原來有6個D,代表認知功能減退!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穩定性高、溝通力佳,高齡重返職場為何仍遇阻礙?心理師:3方法甩年齡歧視
康健雜誌
PM10沙塵暴空汙來襲!多地空氣轉橘 毒物醫師楊振昌:戴口罩防八成
Heho 健康(台灣)
「瘦瘦針」身世揭祕:3科學巨擘接力半世紀,改寫全球糖尿病、肥胖治療史
康健雜誌
消委會沐浴球|內藏小玩具或致幼童窒息!逾半樣本含致敏物,可引發皮膚炎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瓷塊補牙】補牙迷思:牙醫帶你一覽瓷塊補牙流程、好處!
高燒 Gofever
肝腎是代謝毒素要角!醫曝活性酵素發酵食品有助保養 但要注意鉀過量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太用力拉小孩手恐脫臼!醫:1部位未發育完全 家長日常「4動作」增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生吃效果更好!每天「2瓣大蒜」護心血管、增腸道好菌
中天新聞網
年輕人屁股拍拍就沒事,阿嬤一跌倒就骨折!脊椎骨折5年死亡率飆4成,彎腰、打噴嚏也要當心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脖子痛到轉不了頭 檢查卻沒大問題?醫師帶你了解「小面關節症候群」!
台灣健康醫療網
穩定免疫相關皮膚病情 風濕科醫師「這樣幫助病友」重拾正常生活
台灣健康醫療網
健保30》護理新人逃、資深壓力大,工會理事長羅運生:疫後4大亂象加速人力流失
康健雜誌
川普「沒有脂肪肝、血糖也正常」 醫驚呼:難用常理解釋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