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被稱為「世界的丹下」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Kenzo Tange),在日本各地有着許多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東京都廳、香川縣廳舍東館等等,這些融合着日本傳統建築特徵的現代主義建築,在日本與世界都有着相當高的評價。
【日本現代建築先驅系列之一】
丹下健三的建築哲學結合了日本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這種獨特的融合源於他早期的學習和經歷。年輕時期,丹下在一本藝術雜誌上讀到了一篇關於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報道,這次偶然的邂逅點燃了他對建築的熱情。柯比意的作品在丹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立了他往建築發展的志向。
畢業後,丹下進入了柯比意日本三大弟子之一前川國男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在前川的指導下,丹下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讓他深入理解了如何將現代主義建築理念與日本傳統建築元素相結合。他善於運用混凝土這種冷硬的材料,賦予它們獨特的韻律與詩意。在他的設計中,總能感受到一些細膩,同時蘊涵着張力,那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之表現。
在丹下的眾多作品中,有幾座有着「尖塔特色」的建築物,令我印象深刻:
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混凝土牆面「展翅」
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是丹下健三在1964年完成的作品,銀白色的金屬鐵皮、像天使展翅一般的形態,就佇立在文京區關口的一座山坡上。
這座教堂的外觀由8個拋物線形的混凝土牆面組成,像是一把巨大的展開的扇子。呈45度角相交的牆壁,形成一個十字形的平面,象徵着天主教的核心信仰。每一面牆高39.4米,頂部匯聚成一個尖頂。
走進教堂,你會被那道從天而降的光芒所震撼。建築表面不規則的混凝土、有點粗糙的質感,增加了建築的視覺層次,也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豐富的明暗變化,丹下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線,通過屋頂的十字形開口,將光線引入室內。天光打在17米高的大十字架上,神聖莊嚴,儘管造型現代,但所營造出來的氛圍讓我想起過往在歐洲旅遊時,參訪各大名教堂的體驗,心也隨着這樣的平靜氛圍,安靜下來。
若人廣場公園:「鋼筆筆尖」祈求和平
位於兵庫縣南淡路市大見山頂上的「若人廣場公園」,是丹下健三於1967年完工的作品,是一座為了紀念在二戰被徵召至軍工廠工作而犧牲的年輕學生,也永久祈求和平的紀念公園。
這是一座嵌在山頂頂端的建築,丹下健三巧妙運用了地形,創造出一系列富有層次感的空間,像是洞窟的空間裏,記錄着那些學徒過往的姿態,以及二戰那個時代的各種故事。穿過展區後,我們沿着長長緩坡向上行走,來到了靠近海的地方,一座高25米、名為「慰靈塔.永恆之燈」的尖塔下。這座塔的設計靈感來自鋼筆筆尖,象徵着那些未能完成學業的年輕生命。塔身挺拔向上,彷彿在訴說着那些逝去青春的未完成夢想。
這座尖塔只有一片錐形的牆面,沒有室內空間,而尖塔下被圈起的圓弧中,設有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象徵着對逝者的永恆紀念。我們眺望四周海景,遠望鳴門海峽與福良灣,在這個好像很靠近天的山頂上,一起哀悼這些年輕的夢想。
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懸索屋頂塑高張力造型
雖然不是典型的尖塔建築,但代代木體育館獨特的懸索結構和曲線屋頂,同樣體現了丹下健三對垂直語彙的巧妙運用。這座體育館是丹下為1964年東京奧運所設計的建築,分別是作為游泳賽場的第一體育館和籃球賽場的第二體育館。
當年,面對將在日本舉辦的「重要祭典」,丹下健三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溫柔地包裹住選手與觀眾的無柱空間,於是兩座建築物採用了世界上少見的懸索結構屋頂,創造出高張力的建築造型,第一體育館以兩根主柱拉着中央鋼索,創造出像是吊橋一般的流暢曲線;而第二體育館則以中央一根主柱為軸心,扭曲屋頂創造出優雅的姿態,這種創新的設計不僅實現了大跨度無柱空間,還創造出一種輕盈飄逸的視覺效果,彷彿整個建築都在空中飄浮。也有人覺得這兩座建築就像是「銀河系的漩渦」一樣,優美地佇立在廣大的明治神宮的森林旁。
繼承現代主義的鋼筋混凝土素材,設計出接近自然的優雅線條,特殊的螺旋狀建築上的裝飾性表現,可以追溯至日本神社建築之語彙,也是丹下健三對於日本現代建築新的解釋,跨越各種結構、施工上的困難,代代木綜合體育館成功地表現出戰後日本的強韌與進步的象徵,脫離傳統結構,這個幾座「塔」所拉出來的建築形態,至今依舊令人感到震撼與佩服。
丹下健三的尖塔建築,雖然在他眾多著名的建築中,不太常特別被提出來討論,但對我來說,這些形態的建築,都是他對於建築可能性的另一種挑戰,也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一種表現,更是一種對時代、對文化、對未來的思考,它們不僅改變了日本戰後的建築面貌,也為世界現代建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每一次造訪丹下健三的建築,都像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也都讓我再次感受到建築的力量和美學的魅力。
日本現代建築先驅
現代建築思潮下的日本建築分成了三大脈絡——由柯比意與弟子們傳承到丹下健三的現代建築;在現代建築潮流下保留着古典主義韻味的村野藤吾;由理論落實到建築空間的原廣司。這些日本建築先驅各自創造的系譜,展現着不同建築風格的傳承,也影響了戰後及當代日本建築。
文、圖:李昀蓁
(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東京的女性建築師)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