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青壯年IBD病痛難以言喻!政策與治療為生活帶來新契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5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內視鏡黏膜癒合是指黏膜炎症的完全消退,表現為黏膜表面恢復正常的粉紅色,血管結構清晰可見,無出血、潰瘍或糜爛。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常見於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反覆發作且難以根治。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造成劇烈腹痛、 血便,頻繁上廁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部分患者出現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等情況,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由於症狀多樣,早期易被誤診為腸胃炎或腸躁症,若未妥善治療,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腸癌風險。

IBD兩大類型「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IBD 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前者僅影響大腸黏膜,後者則可遍及消化道並深入組織層次,導致腹痛、瘻管及膿瘍等症狀。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血便為主,而克隆氏症多出現右下腹痛。病人因症狀影響,經常被誤診為腸躁症,直到病情加重才確診。李柏賢醫師提醒,若出現夜間腹痛、血便、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應儘早就醫。

治療現狀 進階藥物助病情控制

近年治療IBD的進階藥物種類增多,政府於九月給付一種治療克隆氏症的生物製劑,目前共有五種試用於克隆氏症、六種試用於潰瘍性腸炎藥物納入健保。符合條件的患者每年年可省30到50萬元的藥費,大幅減輕經濟負擔。相較其他免疫疾病,IBD的健保給付條件較嚴,且僅補助一年。專家與病友團體建議放寬給付條件,支持病患達到「腸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以減少復發、急診及腸癌風險,並促進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回饋社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患者多外觀正常 不過卻因病情帶來求學與生活雙重挑戰

IBD患者多為外觀正常的年輕人,但疾病反覆發作,嚴重腹痛、頻跑廁所,根本無法外出,更有嚴重者因反覆發作,頻跑急診甚至住院,無法正常到校上課。讓生活、學業與工作受到巨大影響。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的兒子就因病休學三次,體重更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除嚴重腹痛、腹瀉外,還經歷肛裂、瘻管等併發症。另有位高材生在就讀醫學院時發病,由於無法負擔進階藥物,最後改讀其他科系。另一位患者因病情嚴重反覆住院被迫辭職,妻子在醫院擔任清潔工才能就近照顧。不幸的是,該患者最終仍因病過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亞洲IBD病例增加 可能與西化飲食、添加物與腸道微菌叢改變有關

亞洲國家IBD病例近年快速增長,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可能與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與腸道微菌叢改變有關。長庚醫院分析2016至2020年健保數據,顯示IBD盛行率在台灣從每十萬人中15人增加至20人,至2024年八月,持重大傷病卡的患者數已達7698人,四年內成長兩倍,推測實際患病人數更高。

黏膜癒合是達成治療效果的目標

IBD治療目標已提升至「內視鏡黏膜癒合」,這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然而目前健保僅提供一年的進階治療給付,若治療中斷,病情往往會復發。顏旭亨醫師指出,像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一樣,IBD患者需穩定用藥,但目前健保制度使得病患的用藥中斷,增加復發及藥物失效風險,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穩定性。

對給付政策放寬的期待以及病友的希望

今年七月起,健保局開放了療程結束後連續復發兩次以上的患者持續使用藥物,學會希望藉由放寬治療療程限制,幫助患者穩定控制病情,維持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面對少子化的挑戰,政府應支持年輕患者重新回歸社會。

生物製劑治療 大幅改善病友生活

若能治療達標,病人生命可獲得巨大改變。李柏賢醫師提及,有位28歲女性保險業務員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達到「疾病清除」目標,日前更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另一位擔任公司秘書的25歲女生,在確診為小腸型的克隆氏症後,經過生物製劑的穩定治療,讓她的病情得到妥善控制,並回復正常生活,且擁有穩定工作與幸福家庭。

由於IBD患者的持續增加讓全方位照顧成為必須。顏旭亨醫師表示,除了達成治療目標,跨科團隊如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專業的支持,可以全面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生命教育|能仁文學院長教防自殺技巧引爭議,謝向榮就言論致歉:確有不當,向受影響群眾致歉。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安樂死 / 生命的抉擇|與「不死癌症」抗爭20年,滬女拍片細道赴瑞士安樂死心路歷程: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21歲女「滿肚屎」像懷孕...一用力「啪」腸子掉出來!才知「直腸脫垂」惹禍
中天新聞網
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熟齡、增肌、減脂族都不同,營養師教你算
康健雜誌
25歲刺青男手臂長滿「密集丘疹」!就醫檢查才知竟對黑色顏料過敏
中天新聞網
骨質疏鬆只補鈣也沒用!醫:藥物治療與維生素 D 是關鍵
Heho 健康(台灣)
每7分34秒就有1死,三高比癌症更致命!尤其「它」是隱形殺手
康健雜誌
【血管瘤】台中女嬰耳後突然出現紅色斑塊 醫生檢查後發現是血管瘤!
高燒 Gofever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台灣健康醫療網
13歲少女長期胸悶 竟是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台灣健康醫療網
保養私密處遠離乾癢、感染,9種食物多吃有益
康健雜誌
「工業氧氣」當「醫用」!中檢追黑心氣瓶竄百家醫院 可關10年罰1億
中天新聞網
「受虐性腦傷」2-4月大嬰兒最常見!寶寶哭鬧有5可能 籲5問2要應對
台灣健康醫療網
紅、腫、癢好不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因、治療、迷思
Heho 健康(台灣)
健康人生投資術:追求財務自由 別忘了你的無形資產!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子宮肌瘤與肌腺症夾擊! 「自然孔」手術切除子宮不留疤
台灣健康醫療網
玉米5大功效包括護眼、維持心血管健康!對人體的好處還有哪些?再教你玉米怎麼挑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擠進加護病房多住幾天,等於失去8條人命!家屬:我幫媽媽讓出床位,能多救一個人
幸福熟齡(台灣)
【黑眼圈】熊貓眼是如何「煉成」?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青光眼無聲威脅!「居家眼壓測量」助穩定視力、有效控制病情
台灣健康醫療網
患白斑症心理負擔影響極大 「顯微移植手術」拋自卑
台灣健康醫療網
北市再添1例登革熱確診者!同住家人「尚無症狀」 感染源待釐清
中天新聞網
山陀兒颱風後首例「類鼻疽」死亡! 無汙水汙泥接觸史、未外出卻染病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老花眼突然好轉?小心白內障惡化! 過熟手術風險更高
NOW健康(TW)
從中醫觀點解析失智症!透過針灸與食療延緩認知退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