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裏有沒有一個忘不了的人?縱使你們的生活再沒有交集,他的身影仍會匿藏在思緒的某個角落?關係結束得悄然無聲,沒有徴兆。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些沒有說再見的關係?
【再見,說還是不說比較好?】
我們皆或有一段無疾而終的關係,慢慢疏離至走到盡頭的時候仍渾然不知,它們或令我們的心裏留下疙瘩。面對結束,我們會想在認知上確認事情已經完結,或對完結有確定的解釋,這是我們的結論需求 (need for closure)。這個解釋不需要準確或合理,我們只希望可以消除事情在認知上仍未結束的不確定感。
我們因此會重新審視我們的關係,從片段中拼湊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結論需求是一項人格特質,亦會因應不同情況而出現,例如當結束具有重大意義時我們便更希望達到結論。
結論需求或會引起兩種結果:
第一種 - 想要快速下結論的緊急感 (urgency)
當面對很大的結論需求時,會覺得模棱兩可的感覺很難受,希望盡快找到答案填補空洞,因此會使人傾向趕快抓着 (seize) 第一個解釋。
第二種 - 當已有結論時,想要維持結論的永久性 (permanence)
不論是否真實,都會抓着第一個想到的解釋當成結論的傾向。為了維持結論的狀態 (freeze),便或會即使面對相反的證據也不願放手。
因此即使那句告別沒有說出來,渴望結論的人也會為那段關係自行畫下句號,不論那是真相還是自己的想像。
但結論需求亦因人而異。因為害怕隨事情已確認結束而來的負面後果,在某些情況下或有些人會逃避結論。例如有人會逃避畢業,因為其作為告別的儀式會帶來悲傷和不捨這些令人不快的情緒,自然疏離的關係比起斬釘截鐵的道別可能反而會更好受。因此沒有結論的關係對不同人來說或是煎熬,或是解脫。
【怎樣面對沒有說再見的關係?】
即使我們清楚知道關係結束的原因,但不代表我們能就此開懷,那麼剩下的問題是如何從惆然中解脫。
第一步:
我們要允許自己感受有關的情緒,可能是痛苦、悲傷或是無奈。他們曾經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因此即使沒有鄭重的告別式,我們為疏遠而悲傷也是正常不過。
第二步:
我們要接受關係是有時限的,不是每一個認識的人也能伴隨我們走到最後。我們可以懷愐以往相處的時光,但我們要學習接納他們並不再活於我們的現在,並專注在現在擁有的關係。
第三步:
我們可原諒對方或是自己沒有努力維繫這段關係。生活太多的身不由己,我們只能在當下作出我們認為最好的決定。
你也有類似的經歷嗎?留言告訴小編吧!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263-283. doi:10.1037/0033-295x.103.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