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睏倦無力、皮膚起疹子 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4月30日14:30 • 發布於 04月30日14:3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康健網站編輯 圖/Freepik
睏倦無力、皮膚起疹子 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

如果你經常覺得睏倦無力、沒精神、身體沉重、皮膚起疹子,可能是體內的濕在作怪!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如同洪水潰堤,臟腑運作因水患而受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引起氣滯,進而產生疾病。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脾虛」易生痰濕 濕氣纏身部位有差別

中醫常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負責消化吸收養分、運化排除水濕,讓身體可以正常新陳代謝,使氣血津液得以通達全身。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千慧指出,經常吃生冷、肥甘厚膩,這類容易損傷脾陽或使體內生痰濕的食物,或是久居潮濕之地,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脾虛」,導致運化濕氣的功能不佳,濕氣就容易堆積在體內,好似淤泥、污垢卡在機器裡,機器的馬達無力運轉,髒污就更難排除,進而產生疾病。

濕邪容易導致氣血不暢通,除了會讓人覺得身體沉重、睏倦無力。麻煩的是,體內的濕氣會到處跑、侵襲身上最脆弱的部位。

濕氣淤積在鼻肺,鼻水、鼻涕多,氣管痰多、時不時要清嗓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濕在腸胃會腹部容易脹氣、消化不良,大便黏膩易沾附在馬桶壁;

濕在皮膚容易有濕疹、汗皰疹;

濕在四肢容易四肢水腫、沈重疲乏小腿尤為嚴重;

濕氣侵襲下部,女性白帶多;

濕氣跑到筋骨神經,則容易在天氣變化時出現關節腫脹、痠痛等症狀。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想要排除身體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中醫師建議從飲食調理、運動、環境改善、穴位按摩等4大面向著手。

第1招/飲食清淡適量

想要排除濕氣,第一步就是透過調整飲食,把體內的「除濕機」打開,少碰冷飲、生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

中醫認為貪飲冰涼、生冷食物、寒涼蔬果吃太多,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增加腸胃負擔,濕氣容易停滯體內;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使體內生痰濕。

瓜類、酸味重的水果比較偏寒涼,例如檸檬、奇異果、鳳梨、西瓜、香瓜、哈密瓜等,儘量少吃,多選擇葡萄、蘋果、芭樂、木瓜等平性水果,才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

此外,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2招/勤運動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室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排汗除濕,特別是堆在局部難化掉的濕氣。

第3招/避開環境的濕

台灣氣候潮濕,各地相對濕度動輒超過70、80%,除了從身體內部袪濕氣,也不可輕忽外在環境的潮濕。李思儀中醫診所院長李思儀表示,打地舖、赤腳踩地、淋雨、洗完頭髮不吹乾、衣服棉被沒曬到全乾就使用⋯⋯這些都會讓濕氣由外而內滲透進身體。

天氣一熱,不少人喜歡打赤膊睡在地板上,但地板濕氣會慢慢滲入,時間一久,就成為慢性痠痛的來源。此外,地下室濕氣重,久住地下室的人若濕氣無法代謝,容易反應在體表,容易產生濕疹等皮膚病。

第4招/按摩這些穴位,幫助水分代謝

手部:合谷、曲池

腿部:陰陵泉、三陰交、復溜、太谿、陽陵泉、足三里

腹部:關元、水分

腰背部:腎俞、命門(腰背部穴道若不好按壓,可在洗澡時用熱水沖或用吹風機的熱風吹,同樣可達到除濕、祛濕效果)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天冷穿再多還不暖?中醫師推3穴位、2茶飲保暖妙招
Heho 健康(台灣)
運動痠痛不是乳酸惹的禍 乳酸不是廢物!專家曝它對大腦有「這些」幫助
台灣健康醫療網
您有肌少症嗎?醫:肌少症自我評估量表 及早預測風險
NOW健康(TW)
研究:天冷關節痛飆升20%!中醫推薦按壓這「1穴位」緩解不適
Heho 健康(台灣)
洗完澡皮膚乾癢?乳液擦對了嗎? 4祕訣告別冬季癢
康健雜誌
「豆腐」有3種人不能吃多!醫師、營養師教你「豆腐」營養吃法以及挑「這3種」最健康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睡眠與失智症有關!專家提醒:居家 1 檢測便利判斷睡眠障礙,積極治療防失智
Heho 健康(台灣)
飲食中的隱藏力量!蛋白質與鋅如何幫助身體復原
台灣健康醫療網
【情緒勒索】「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精神科醫生帶你了解情緒勒索 拒絕受制於無理要求!
高燒 Gofever
糖尿病更容易骨折! 醫教「增強骨骼撇步」:快走也可以
台灣健康醫療網
黑心醫陳堯俐「器官仲介+移植」撈1482萬 中山附醫不解聘
中天新聞網
小心!氣溫20度以下「栓塞性中風」風險飆升 三高是主因
中天新聞網
什麼是「男性流感」? 研究揭密男女免疫系統強弱差異
NOW健康(TW)
跟BMI說再見!研究:「腰臀比」更能呈現肥胖問題
康健雜誌
40 歲以後開始容易喘、累要注意心臟保健 ! 補充 ECNS 是關鍵
Heho 健康(台灣)
保健品天天吃!熟齡族必護8大功能 追求防老、抗疲勞
NOW健康(TW)
【兒童增高】早睡增加生長激素分泌促進骨骼增長 3方法唔怕小朋友長不高!
MamiDaily
中年男突發心律不整險喪命 四次電擊+心臟支架成功救回!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白內障手術必用醫材! 人工水晶體安全性食藥署來把關
NOW健康(TW)
長期偏頭痛致無法正常工作、睡覺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健康醫療網
出現「咳、痰、喘」恐是罹COPD! 醫急籲「快改掉這1習慣」
台灣健康醫療網
冷氣團到!趨暖避寒攻略 起床慢一點、洗完澡注意保暖
NOW健康(TW)
不只小孩會染腸病毒!她冒疹子以為濕疹 醫:也中了
中天新聞網
癱瘓手重獲新生!35歲男靠「1術式」成功拿筷子
Heho 健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