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怎樣的一回事?」香港組合 per se 的兩位成員 Stephan 和 Sandy 檢視際遇,從自身起伏、樂壇變化,以至跟世界同遇疫情等挑戰中,深刻地體會——人生並非一成不變的固定敘事,而是可以不斷地進行修改的。
「每個時刻的抉擇都互為影響。我們怎樣處理過去的創傷、迎向未來的困惑,往往又連繫着當下的步伐。」兩人將從時間中得來的感悟,化作多首以成長為題的單曲,並計劃於 11 月舉行《I was yesterday- per se live 2024》及推出專輯,以「回憶」和「校園」的概念與樂迷分享想法。
器材提供:@sonyhongkong (Sony 影像網誌相機 ZV-1 II、槍型指向麥克風 ECM-G1)
變幻裡 學會先專注眼前事
上一回遇見 per se,是 2022 年末於九龍灣展貿中心參加《the deca dance》演唱會。其時香港仍處疫情後期,觀眾還需戴上口罩防疫,加上演出主題又談「末日」,現場氣氛多少有點憂傷和沉重。一晃眼,來到兩年後的今天,疫情總算終結,但九展卻完成「歷史任務」準備拆卸重建,當年同看演唱會的友伴又相繼移居,即使世界看似復常,有些人事物亦已不再一樣。
「那段日子,有時很漫長又很多事停滯着,有時卻似濃縮地發生過很多事⋯⋯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per se 憶想不只大環境的考驗,組合玩了 12 年音樂,跳出一個又一個 Comfort Zone:從離開合作五年的廠牌 Frenzi Music,自組唱片公司 Dystoland 嘗試獨立唱作和經營;從早年多唱作英文歌,到近年開展各式廣東歌實驗,「現在我們又簽約了新唱片公司 Sony Music,邁向另一個未知的階段,既有些更多資源和願景,亦有些更多衝擊和難關。」
種種歷練,令 per se 感慨時光逝去不可追,太憂心未來亦無補於事,因為成長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行進,唯有盡情地投入眼前分秒、徹底感受當中情感,才最實在和可控的事情。「每一次創作既是經驗的累積、對當下的回應,也是讓未來走遠一點的鋪墊。」Sandy 表示順也好、逆也好,對音樂人都是珍貴的靈感來源。
去年起,兩人帶着啟發推出多首尋問「長大」、「過去」和「未來」等心靈議題的廣東歌,包括〈最後一個糊塗神〉、〈也許沒有未來神〉和〈主題歌〉,接續亦將有其他單曲和專輯配合,透過親自作曲、填詞、演唱,以至精心規劃畫面和故事的 MV 等,「陪着大家、尤其年輕人解開一些心事,好好認識和照顧自己。」
我們也曾年輕過
談音樂,per se 自問總算建立了較成熟的市場基礎和認知,「現可多作展望和實踐。例如專注廣東歌唱作,是有志運用共同語言連結香港人,他朝參與海外的音樂節或表演,亦可與世界各地分享香港文化。」Sandy 解說,Stephen 和應,「談生活,作為組合的幸運是雙方的個性、喜好或習慣即使不同,或偶有矛盾,可是仍能互撐互補。例如我的個性『好 I 人』(introvert/內向者),初出道不擅於面對鏡頭或答題,Sandy 會主動向自己提供協助;或反過來 Sandy 不常看日本動漫,而我熱愛日本文化,常與她分享有質素的動漫作品,開拓了其觀賞的口味。」扶持前進的關係,對兩者各有正面影響。
「但其他年輕人又是否找到友伴同行?」是 per se 所關注的事,「我們走過一些成長階段,特別對青春時期、讀書時代,年輕人課業考核、朋輩相處、師友要求、社會目光等壓力,深有所感。於是,大家就決定以音樂為媒介,直視各種難以宣之於口的疑慮,陪大家一起尋找出路或換個心境。」
相信內心的直覺
貫徹 per se 於樂迷心中的「詩式流行」風格,也延續早年和 Serrini 合唱的〈粉碎糖果屋〉後,一系列暗黑童話題材之作如〈純孩兒〉及〈孤獨之塔〉的特色,去年已派台的單曲〈最後一個糊塗神〉,同樣運用奇想來說故事、講道理。
「我們如今當大人了,對昔日做過的事多少一點遺憾,亦留意很多人愈受為過去所困,愈難以用硬道理來說服。這時候,夢幻的想像和寓言故事,較能幫助創作和受眾之間營造溝通機會,讓雙方溫和地交流內心的想法,也給各自多點思考的空間。」Sandy 笑言世界很大,存在許多神奇的事物,眼看人類遇到煩惱時常求神問卜,「也就想到可創造神祇作為歌曲的主角。」而〈最後一個糊塗神〉就針對「回憶」出發,以「Memory hero」(記憶英雄)為初概念,再創作了超自然的角色「糊塗神」,演繹人類談論過去的記憶時,常有一些放不開的執念、解不開的情結,繼而不自覺地構成一道道綁綑自我的圍牆,令生命深陷於一些不清不楚,或美化或矇混掉的情緒中。
「至於今年派台的〈也許沒有未來神〉,則承接前作發展出新角色『未來神』,表達年輕人對於規劃將來的困惱、步入社會的不安感。」Stephen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曾經憧憬過成年後的模樣,「然而,等到真正長大成人了,你會發現還是天天都有新難關、新考驗在等着自己,而且大人跟年輕人說的意見,也不全然是正確無誤的啊。」
從詭秘的曲風所聽,以及由導演麥曦恩執導、充滿想像性的 MV 所見,「未來神」似乎是個有點正邪難分的角色,多少對應了上文提到「成人不等於是對的」之意,「未來神反而還會永遠都說一些不好的未來給你聽,令當事人更混沌更迷惘。」Stephen 說。是以,MV 中可見飾演普通人的大男孩就因聽信了建議,反倒嚇得在森林中亂竄亂跑。「但這不是沒有解決方法的。」
負責作詞的 Sandy,就通過滿有勁度的歌詞,鼓勵受眾在「聽過周遭的談話 真與假/那個出色注定榮華」,不一定要從眾而行,也可以選擇如「望見飛鳥展翅飛向那寬廣/這生命力傲慢的綻放」,不必再等待別人救贖或指示,「請多點相信自己,也別只埋首於分數或名利等競賽,而是多點求問和聆聽個人心聲,按自我信念和興趣向未來前進。」
「中二」不一定是「病」
從一個想像闖進另一個想像,最新單曲〈主題歌〉雖沒有加入新的神祇,但其卻結合了現實和想像世界的多重性,聚焦探討近年不少青年被諷刺「中二病」的時下現象。「有些人覺得『中二病』好負面,因為這樣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要不自我感覺良好、要不在逃避實務。可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又覺得面對人世間的殘酷,有時為自己保留一點幻想空間,或是有時多欣賞自己也不是錯事。」
沿此視角,per se 特意跳出暗黑模式,換上較熱血和明快的曲風,配上廣東話和英文的雙語歌詞,連 MV 也加入了一部份動畫影像,用以詮釋他倆對於「中二病」的客觀和包容想法。「選擇雙語言,是想呈現一個人擁有不同的思想。」Sandy 分享,「中文部份,代表了人們日常承受許多困難時,難免會有被打擊或沮喪的時候;但英文部份,則表達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運用狂想力,為自己創造一個自信的世界,繼績去守護初心和理想,不被打倒。」而兩者交替的出現,也反映人活着就是一場不停遊走於成與敗、得與失的生命歷程。
「但一切不是二元的,得失都是幫助成長的重要元素。」譬如 Stephen 表示從 MV 中也體會「靈活變通」也是一種創作藝術。「起初,我好想將 MV 全都做成動畫,覺得一定會很精彩,但跟導演和夥伴商討後,因應主題內容、情節推進還有成本等,大家建議可能部份拍成真人、部份用上動畫,成效或會較理想。結果,依這方向去拍攝,發現主題的展現效果確是更鮮明和具體,而且我們亦從動作演員厲害的肢體動作中,觀摩到以前未有過的新經驗。」這一課,多少引發反思,一個創作人固然可以有其自信之時,但若然太執着於主觀意向、所謂「成功」的意念,而不接納別的可能性,反而也可能錯失一些學習機會。怎樣「中二」地自信,同時也學會偶爾放手,恰也呼應了此曲的寄意。
「過去與未來」怎麼選
汲取以上新領悟,11 月 per se 將舉行《I was yesterday - per se live 2024》,屆時還會按已訂定的「回憶和校園」兩大主題,趣味地將一連兩場的演出劃分成為《future memories》和《the past papers》單元,一晚跟樂迷重溫 per se 開展音樂生涯以來的青蔥年華,一晚則與樂迷前瞻未來世界的未見機遇。
「到底,大家會較多人選擇象徵『過去』還是『未來』的場次?還是兩場都會全看完?我們真的非常好奇!」答案,拭目以待,但 Sandy 和 Stephen 坦言,無論樂迷最終選擇的是甚麼,「都要多得大家歷來對 per se 的支持,還有對組合將來的期盼,當下的我們才得以身處這行業中,快樂地做自己喜歡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