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亞洲首例!「會飛的加護病房」救回心梗命危台商,怎麼辦到的?

康健雜誌
更新於 10月21日04:01 • 發布於 10月21日04:0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Pixabay
亞洲首例!「會飛的加護病房」救回心梗命危台商,怎麼辦到的?

顏先生在對岸突發心肌梗塞,靠葉克膜搶救,透過「空中加護病房」返台治療、康復出院。這宛如電影般驚險的救援,是如何辦到的?

53歲的台商顏先生平時在江蘇昆山工作, 8月1日晚間,他和平時一樣與太太通話,卻被太太發現聲音虛弱,那時他只認為是感冒,吃個感冒藥就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顏太太不放心,飛到大陸催促他就醫,沒想到醫院告知是心肌梗塞,必須住院治療。

由於顏先生延誤就醫,心肌受損嚴重,住院期間病情快速惡化,出現嚴重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持續電擊多次,還裝上主動脈氣球幫浦(IABP)和葉克膜(ECMO),但病情依舊不穩定。

顏太太決定帶已昏迷病危的先生回台治療。然而,要讓裝有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的病人搭上醫療救援專機,機上需有「加護病房」等級的設備才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此外,命在旦夕的顏先生血管中有血栓,很可能在移動時隨時流向腦部;隨機醫師也要熟諳2台儀器的操作與血流動力的維持,才有辦法安全護送病人回台灣。前述種種因素,無論是哪一家醫院都不容易輕易答應。

「還好振興醫院在視訊會診後同意了,我先生有救了!」顏太太說。

在振興醫院、童綜合醫院、飛特立航空公司3方聯手下,這架會飛的「加護病房(ICU)」誕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空中ICU:空間、電力與高空的極限挑戰

打造空中ICU有多困難?

飛特立航空公司總經理呂永南指出,包括飛特立在內,現有的國籍緊急醫療救援專機都沒有載運過,同時使用主動脈氣球幫浦和葉克膜的病患,在亞洲的經驗是零。

最麻煩的是,兩岸醫療儀器使用的電壓規格不相同,加上專機能承載的功率約為500瓦,主動脈氣球幫浦需耗費300瓦,葉克膜需耗費200瓦,幾乎達到專機的負荷上限,隨機醫師還要克服高空飛行氣壓可能造成病患缺氧。

「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參與本趟任務的心臟外科醫師朱益顯說,他和護理師、體外循環師、以及飛特立航空的機工在起飛前一天,到松山機場飛機坪模擬操作。為了擠進2台維生設備,最後拆掉1張座位。終於順利在有限空間內打造出空中ICU,還能搭載機師、機工、醫護人員、病人和家屬共8人。

童綜合醫院航空醫療中心執行長盧立華補充,主動脈氣球幫浦只有2小時電力,從上海到台灣航程1.5小時,但含路途運送病人的地面工作,長達5~6小時,他向院內各單位借調6顆電池來因應,才有機會順利完成。

醫療和航空跨團隊合作,替顏先生的返台之路披荊斬棘,幫助顏先生從崑山坐救護車到上海浦東機場,再搭醫療專機返回台北松山機場,最後再由救護車送入振興醫院,完成這個驚險的「亞洲首例」。

鋼鐵人的「迷你心臟」植入胸腔,換心救命

顏先生入院後,還有一道關卡要過:他的心臟功能剩10%,只能靠心臟移植救命,但救命心臟不可能說出現就出現,而且在等待換心過程中,他還出現肺部感染,幾乎無路可走。

「我沒有辦法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回到台灣的生命就這樣消失。」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當機立斷,改用「心伴左心室輔助系統(LVAS)」搶救顏先生,這是鈦金屬製成、可植入胸腔中的幫浦,猶如電影《鋼鐵人》的人工心臟。

魏崢解釋,心伴左心室輔助系統直徑只有5公分,重量約200克,植入後等同讓心臟中再多一個人工的「迷你心臟」,透過幫浦的葉片旋轉來產生血流,讓血液循環變正常,能減少血液破壞和血栓的副作用。

顏先生在手術後逐漸清醒,肺部感染也隨著治療慢慢痊癒,終於在10月中旬,偕同妻兒一起走出醫院。10月16日還能親自出席記者會,向醫療團隊、航空公司表達感謝之意。

國際醫療轉送難關多,200萬背後的生死競速

據了解,顏先生這趟返台治療之路,不含醫療,光搭乘醫療專機就花了200萬元。但執行國際醫療轉送服務已有30年之久的盧立華提醒,不是每一名海外急重症的病人都能像顏先生一樣幸運。

盧立華說,國際醫療轉送服務經常卡在3個問題上:①患者病情太不穩定、②維生設備不被允許上機、③醫療端和病人端對於回台治療的共識或信心不足。「假如大家意見很多,一旦耽擱到時間,病人也來不及送回台灣了。」

若海外國人有使用航空醫療專機的需求,盧立華表示,民眾可先連絡醫院端,由醫院端聯繫專機,或也可直接向國內唯二提供有醫療專機的航空公司(飛特立、漢翔)聯繫。國內最熟悉國際醫療轉送服務的醫院,包括童綜合醫院、奇美醫院和聯新國際醫院。

魏崢說,過去很多台商長期在國外生活,最擔心的就是萬一自己生病或意外重傷時,沒有辦法乘坐一般飛機回台治療,必須特別搭乘醫療專機,但又擔心機上的救命設備無法盡善盡美。「希望顏先生的案例,能增加大家的信心,就算再差的狀況,都有機會送回台灣治療。」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