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評《施政報告》改善精神健康服務之策(四) 專家懷疑「斬件」式精神健康評估服務效用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3年11月22日04:09 • 發布於 2023年11月22日04:09

特首在較早前提出他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改善精神健康服務的計劃,令業界欣慰。筆者再拋磚引玉,與各位討論當中建議的特點和可行性,今次就講建議提到的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
《施政報告》的第三項建議是於明年,在三個地區的康健中心試行「先導計劃」:和社區機構合作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以及早跟進有存在風險的個案,並適時轉介給予針對性的治療,防止有關人士病情惡化,危害自己,以至於社會的安全。及早對病人予以治療,盡快介入問題,是處理所有病患的金科玉律,眾所周知。

治未病-基層醫療-情緒溫度計-精神透視-施政報告-精神健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政府和社區機構的合作,根據現時的模式是讓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以國際認可的量表、問卷和其他有關工具,去量度當事人的精神狀態;並透過詳細面談,作出初步評估,如有需要便以正常途徑,輪候醫管局屬下的精神科診所作進一步的篩查,適當分流治理。筆者認為當局還需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 一般市民會否主動尋找精神健康的評估。
第二, 所提議的第一線評估人員有没有足夠的臨床經驗作出準確評估。

治未病-基層醫療-情緒溫度計-精神透視-施政報告-精神健康

上述的流程和現行的機制沒有分別:病人到私家和公立診所看病,透過普通科醫生轉介看精神料,並無不同;不同者在於新建議可以找出更多需要接治療的病人,形成一個更狹窄的「瓶頸」(精神科醫生的數目不變,而病人的數字增加),形成對其他改善服務的額外壓力,例如:
在一周之內處理「緊急」的病人,在四周內接觸「次緊急」的病人。問題重心始終緊繫於公立精神科醫生的人手嚴重不足,不去解決核心缺陷,所有措施只會淪為捉襟見肘的狼狽形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治未病-基層醫療-情緒溫度計-精神透視-施政報告-精神健康

總言之,改革是「良政善治」其中的重要一環,但民生福祉是環環緊扣,以「斬件」形式應付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用不大,可能會適得其反。

陳仲謀醫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更多健康資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