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可以是藝術手法, 也可以是教學概念。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院長盛韻奇博士將留白的智慧從藝術延伸到教育上,讓學生擁有足夠的自我空間,試驗與發掘獨一無二的創作靈魂,同時不忘將自己作為表演藝術家和唱片公司創辦人的經驗傳給新一代,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活奠下基礎。
去年八月,盛韻奇博士來港接任音樂學院院長,這座擁有七百三十萬人口的城市,急促的步伐,稠密的空間讓他感到驚訝,「一小塊土地上竟然坐擁這麼多的人口!」對於香港的印象,他喜歡緊逼的城市節奏和文化景觀,「香港人比起倫敦和紐約等大城市的人更熱情。」無論身處哪裏,音樂都是一種世界語言,「我和同事們對很多事有相同見解,因為我們都是音樂家。」
盛韻奇博士八歲開始學琴,在鋼琴演奏方面擁有過人天賦, 同時涉足音樂產業, 建立唱片公司Bebyne Records,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藝術家製作超過二十五張專輯。
他笑說:「時下的年輕人追求發布相片到Instagram的即時滿足感。」蔚然成家,卻不能一步登天,「要成為音樂家,需要多年的努力、犧牲、奉獻,還要對音樂抱着謙虛和尊重的態度。」問到從甚麼時候立志成為音樂家,他想了想,「我想不起來甚麼時候選擇成為音樂家⋯⋯音樂一直陪伴我成長,在通往成為藝術家的過程中,你先要學會生活中很多重要的元素,例如勤奮和毅力、觀察、尊重他人、多樣性和包容、團隊合作、擁抱變化,以及開放的態度,令我成為一個更踏實和知情達理的人。」音樂帶領他走遍世界,包括來到香港,認識新朋友,學習和理解不一樣的生活。
盛韻奇博士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是一位享譽國際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認為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樂器的選擇並非重點,「最重要是你在磨練技巧時所學到的紀律,這樣才能為你說好故事,而樂器就是你的聲音。」
音樂是世界語言
來港前,盛韻奇博士在愛沙尼亞度過六年,在塔爾圖大學的藝術學院維爾揚迪文化學院擔任校長兼教授,同時兼任歐洲音樂學院協會理事會成員,是歐洲高等音樂教育界的活躍代表。「愛沙尼亞等北歐國家推崇團隊合作文化,所以當我們開會討論時,我喜歡培養參與感和集體責任感,團隊中每個人都很重要,包括學生,他們會定期獲邀參加一些關鍵問題的討論,並發表意見。」
盛韻奇博士一貫的領導策略是多元包容和保持透明度,他希望將這種風格帶來學院,與管理層、教職員和學生緊密合作。「學生必須積極配合學院的方向,發展自我批判和獨立思考,參與會議,規劃活動,定期對學院的日常活動提出意見。為確保學院順利發展,這是一個集體責任過程,所有持分者必須齊心協力,朝着同一方向前行。」
在愛沙尼亞的時候,盛韻奇博士住在維爾揚迪一間大屋。維爾揚迪是愛沙尼亞南部的一個省城,人口不足二萬人,就像童話故事中靜立着的北歐小鎮。當全國以至全歐洲經歷一年封城之際,他卻享受着寧靜的樂趣,「我家裏有三座三角鋼琴和一個設有多種電子合成器的錄音室,我把握這段特殊的時間創作音樂和新的素材。」適逢其會,盛韻奇博士其中一個贊助商頂級鋼琴品牌施坦威主動聯繫,邀請他在家中舉辦一場音樂會,就此促成一次特別的表演。
盛韻奇博士在愛沙尼亞創作了一套三張的鋼琴獨奏專輯《愛沙尼亞三部曲》,靈感來自當地漫長冬季的寧靜美景。他為施坦威演奏這套新作,後來更演變成一系列表演。遙距表演的經歷賦予他新的思維,「原來觀眾可以置身於世界任何角落,學習適應屏幕而非現場觀眾的過程來得既快速又突然,表演者和觀眾都在學習世界各地嶄新的音樂表達和互動模式。」疫情有結束的一天,但由此引發的一些新模式卻不會隨之消失。
受到早前Meta (Facebook) 與美國阿斯彭研究所網上音樂會表演方式的合作啟發,盛韻奇博士與一位 3D視覺藝術家合作,將預先創作和即興創作的音樂與3D數碼繪畫藝術結合,觀眾可透過智能手機遊走於藝術畫作當中,音樂則隨着觀眾行為而變化。「在演出尾段,我們從錄音室進行了串流廣播並向一百五十位 Facebook 行政人員闡述創作過程,講解當中與管理團隊及元宇宙的關係。」他相信此舉打開了很多互動和創作的可能性,「親歷其境的體驗和實時協作,會影響製作音樂的方法,亦無可避免地改變了教與學的模式。」
實現音樂創業夢
說到教學理念,盛韻奇博士根據個人職涯經歷研發了一套實用方案—經常與創意產業及音樂界持分者(即表演者、作曲家、編曲者、監製、指揮、教育家、研究人員等)保持直接緊密的連繫。他希望在課程中適當「留白」,讓學生自行試驗和練習,或與其他學院合作,發展個人藝術風格。另一方面,他希望在學術教育中加入商業營運技能和知識,例如認識合約、版權、出版,以至管理公司和大型活動的運作、法律程序等,「這些關乎行業的真正運作,我們豈能不教導和學習?」
「一切都在快速變化,這是唯一不變的定律。最重要的是教導學生靈活變通,隨時以開放態度面對轉變,這是我們能夠傳授他們最重要的技能。」在數碼時代,科技的運用可以用作交流,也可以作為創作工具(如聲音設計、錄音、改編樂曲、跨學科等),定義未來十年的音樂文化,「這種趨勢將會徹底改變我們欣賞、製作、分享、教授和學習音樂的方式。」
疫情期間,無論外遊或現場表演均受限制,盛韻奇博士將創作力轉投電影音樂領域,「我在網上與導演、監製、混音師,以及整個創作和製作團隊會面,足不出戶完成所有錄音和混音工作。這是我從未做過的事,我不得不學習新的軟件和電子工具來進行遙距音樂製作。」
協助學生發揮潛能
盛韻奇博士計劃今年將多位著名音樂家,包括傑出校友等帶到校園,舉行一系列以輕鬆問答形式進行的講座,讓學生從中找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我的年代,學生只會被訓練成音樂會演奏家,我有很多朋友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已感到氣餒,甚至放棄學習和享受音樂。」說起往事,他語調變得感慨,「音樂領域有很多有趣和獨特的面向,不一定要跟隨二十世紀歐洲音樂學院的傳統教學,只着重訓練出表演者。當然,專業訓練確實有需要,而且需求量大(尤其非傳統項目),但最終我們需要擁有不同才能,因此要以個人強項和興趣來建立自己的專業。」
曾是唱片公司的創辦人,盛韻奇博士深信「總有些學生將來會出任音樂監製或藝術行政人員。」他期望學院畢業生能夠投身創意行業,發展個人事業或建立初創公司。學院舉辦的《Music Talks》講座,由行業領導者主講,內容探討相關課題,受邀請的主講嘉賓有機會擔任學生的導師,協助他們規劃職途。「這些業界人士也包括應屆畢業生,他們跟現屆學生年齡相若,相信能更有效分享與交流。」
在盛韻奇博士眼中,音樂學院院長的使命是為學生開拓更多可能,讓他們擴闊視野,擁有能力和智慧決定未來路向,實現對音樂的熱誠。「我的角色是促進者,支持學生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他以音樂監製自比,「兩者的工作性質非常相近,都要協助樂手發揮個人潛能,通過合作和交流藝術視野,以不同的音樂創作來提升團隊實力。作為院長,我的角色正是這樣,我不會告訴學院和學生應該怎樣做,反而是負責帶領和指導,只要建立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環境,美好的事會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