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手上少不了一杯冰涼消暑的凍飲,更需要一根吸管方便邊走邊喝。本是一件普遍不過的物件,卻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惜最方便的,也是最浪費的,以美國為例,每日便消耗約5億根吸管。
我們杯中的塑膠吸管,並不能生物分解,殘留逾時數個世紀,甚至更多。近年,大眾開始留意到塑膠吸管對環境帶來的禍害,重新考慮替代的物品,甚至嘗試停用塑膠吸管,令日常小物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 潮流是一個循環,吸管也是。古代人基於條件限制,使用植物或金屬物料製作吸管,而且古人熱愛使用吸管慢慢品嚐美酒。
早約7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墓壁畫繪畫了貴族們使用長條狀的工具吸喝啤酒,後來更在古墓發現了一根巨大的吸飲器,長達1米,管身由17個金色枝節及1個銀色啜飲器組成,並鑲有寶石裝飾。
▪ 無獨有偶,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有使用吸管喝酒的習慣。
唐朝時期的吸管取之自然,使用植物的莖部蘆管製成,把蘆稈插在酒呈裏吸啜,這種飲酒方法稱「蘆酒」。
唐朝詩人杜甫《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中「黃羊飫不羶,蘆酒多還醉」。
關於「蘆酒」的解釋,明朝楊慎在《藝林伐山.蘆酒》給予一個清楚的解釋,「蘆酒,以蘆為筒,吸而飲之。」
▪ 直至16世紀,吸管才作為喝酒以外的工具。
當時南美洲流行喝瑪黛茶,既健康且兼提神作用,唯一缺點是這種茶有很多葉碎及枝桿,飲用時容易把碎屑一併喝用,影響口感味道。於是當地人以銀、銅等材料製成長條狀的工具,末端加上過濾,濾走碎屑,特製的飲管稱為「Bombilla」。過濾器可以拆除的,方便打開清潔。
初期的吸管非常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利用植物的莖部及金屬物料製作,前者容易生物分解,後者則是可以多次使用。發展至19世紀,吸管才有革命性的改變。
▪吸管英文Straw除解作飲管外,亦有稻草或麥稈之意。
19世紀,華盛頓流行飲用一種叫薄荷朱利普(Mint Julep)的雞尾酒,為了避免口中的熱氣降低了酒的冰凍,大家都會使用黑麥吸管 (Rye Straw)飲用。
黑麥吸管的製作非常簡單,工人先把黑麥漂白切割洗滌,留下較粗的關節做成吸管出售。不過黑麥吸管帶來非常多的問題,例如易折、易溶、產生渣屑,麥杆的味道也會滲入酒中,影響飲品味道。
一位發明家Marvin Stone是雞尾酒的愛好者之一,看見黑麥吸管的缺點,希望找到替代品。身為菸捲製造商人的Stone很快地從菸捲中得到靈感,有天他用一張紙包著一枝鉛筆,捲成筒狀,再抽出鉛筆,加上膠水固定,這便是紙吸管的雛型。與黑麥吸管相比,紙吸管既不會輕易斷裂,也沒有怪味。
後來,他把特製的紙吸管帶到餐廳自用,瞬間吸引到眾人的目光。他認為冰凍飲品將會成為流行的趨勢,紙吸管絕對會帶來巨大的商機。1888年Stone便為紙吸管申請了版權,並大量生產,風靡美國。全盛時期,每天生產超過 200 萬根吸管應付需求。
早期的紙吸管製作非常簡單,工人把紙纏繞在幼細的圓柱上,在外層塗上石蠟,有些工廠甚至把吸管染上類似天然麥稈的顏色。
Stone把紙吸管形容為「無味、無臭、乾淨、完美」的產品,不會像黑麥吸管有異味,而且容易有裂縫吸不起來。只需要一根紙吸管便可以享受飲品的冰勁。Stone的紙吸管吸引其他商家仿效製作,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廉價吸管,吸管的用途不再限於享用雞尾酒,任何加糖的碳酸水都可以使用吸管享受冰凍的口感。
不過早在Stone發明紙吸管前,可重複使用的吸管已經出現,好讓身體障礙者方便喝水,隨後塑膠吸管的出現,配合速食文化及公共衛生的抬頭,吸管正式統治世界,成為最方便的物品。
-
AUTHOR: SAM N
COVER PHOTO DESIGN: RICKY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