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有得飛梗係飛遠啲】坐長途機對身體的4種影響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發布於 2023年01月30日11:30

經歷3年疫情終於可以旅行,坐在飛機上近距離享受在藍天白雲的美景。有人急不待展開長途之旅,在10多20小時的航程中,除了要注意防疫,也要留意長時間飛行可能令身體產生變化,令人感到不適。

本身是商業飛行員的澳洲阿德萊德大學臨牀講師席默(Tony Schiemer)表示,乘長途機可能會對身體產生4類影響: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脫水

脫水是乘長途一種常見現象,我們在機上經常會感到喉嚨、鼻子以及皮膚乾燥。飛行時間越長,脫水的風險越大。

為什麼乘長途機可能會脫水?因為機艙中流動的空氣絕大多數是從外面進來,而在高空中的空氣沒有太多水分,造成與地面上相比,機艙的濕度較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另外,可能因為我們在機上沒有飲足夠的水,或因為喝過多的酒而脫水。酒精是利尿劑,會導致液體流失增加。所以在登機前要喝水,在機上也要較平時喝更多水。

二,耳朵、鼻竇、腸道和睡眠受嚴重干擾

因為機艙內的壓力出現變化,身體內的氣體也會做出相應反應,隨著飛機爬升、氣壓下降而膨脹,當飛機下降時則正相反,這會導致以下一些常見問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 耳痛 – 當鼓膜內外兩側氣壓不同時,鼓膜會受到壓力
  • 頭疼 – 可能是滯留在鼻竇內的空氣膨脹所致
  • 腸道問題 -可能會排氣更多
  • 困倦—身體無法從高空機艙中吸收像平時在地面上那麼多的氧氣,身體會有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讓人感覺困倦。

不過,大多數問題主要在飛機爬升和下降時出現,不一定在長途飛行中更明顯。

三,血栓

很多人擔心在機艙內長時間不能走動會形成血栓,如腿部形成深靜脈血栓,血栓走到肺部會形成肺栓塞。以下人士出現血栓的風險較高,包括:

  • 年紀較大
  • 肥胖
  • 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
  • 患某些類型的凝血障礙
  • 患癌症
  • 妊娠或最近剛生孩子
  • 使用激素替代療法或服用口服避孕藥

飛行時間越長形成血栓的風險越大,有研究指出,從4小時飛行後計算,每飛行2小時血栓風險會增加26%。

要避免出現血栓,無論在機上坐什麼艙位,都要經常站起走動及保持活動,多喝水和限制飲酒量。有證據顯示,穿壓力襪有助防止形成血栓,這種襪可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幫助血液回流心臟。

此外,血栓的形成、生長以及在血管中移動需要數小時,甚至幾天,我們未必會立即知道自己體內已形成血栓,一般要等到落機後才知道,所以落機後要注意腿部有沒有疼痛和腫脹,通常只是一條腿,以及有沒有胸部疼痛、咳嗽和氣短。如有需要應盡快求醫。

四,時差、輻射和COVID-19

當我們乘飛機跨越不同時區時,身體所認為的時間和當地所在時間會脫節,因此會有時差。飛行時間越長,可能跨越更多不同時區,出現時差的機會更高。時差通常在跨越三或四個時區時會更嚴重。

另外,你在機上時間越長,身體暴露在宇宙輻射(cosmic radiation)的機會越大。這些來自太空的輻射,可能會增加癌症及生殖出問題的風險。但除非真的經常飛行,否則一般人不需太擔心。孕婦要注意,最好旅行前諮詢醫生。

機艙較日常生活環境狹少,應經常洗手及戴口罩等來預防感染COVID-19。

總括而言,在機上應盡量多走動、多喝水、戴口罩,並保持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若落機後出現不適應立即求醫。祝大家有個愉快的旅程!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