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處暑」到了,秋老虎來襲!中醫師傳授 3 穴位改善秋燥和秋乏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2024年08月22日06:37 • 發布於 2024年08月22日06:27 • 黃慧玫

「處暑」到了!處暑是一年中的第 14 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名稱中有一個「暑」字,但「處」字本身有休息、止息的意思,所以,處暑有夏日暑濕漸退,緩步入秋的動態意涵。

中醫師周大翔表示,在這樣變動的時節,白天的高溫依舊,但夜熱早涼,濕氣下降,燥氣漸生。身體也會進入週期性調整階段,容易出現倦怠、疲累感,稱之為「秋乏」。

此外,有句諺語:「處暑處暑,會曝死老鼠」。意思就是處暑的天氣非常炎熱,完全沒有秋天的涼意,酷熱天氣甚至把老鼠「曬」死。中醫師謝觀顯說明,這就是俗稱的「秋老虎」,中醫稱之為「秋燥」。

秋老虎來襲,造成 3 大健康問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處暑時節該如何養生保健?謝觀顯說,對中醫而言,秋季屬性對應為肺,所謂「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肺與大腸相表裡」,故秋燥最容易傷害上呼吸道、口鼻及皮膚毛細孔等。

除了容易口乾舌燥、喉嚨乾癢、喉嚨有痰、皮膚乾癢等症狀,有些人也容易出現便秘、大便乾結等現象。這時,中醫會透過辨證論治,選擇用養陰生津,或是潤肺等方式去改善。

呼吸道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周大翔解釋,季節交替、溫度變化大時,易對鼻腔組織與呼吸道產生刺激,所以,鼻過敏、氣喘患者容易出現症狀加重。用藥上,除了一般過敏用藥外,宜酌加少量的桑葉、杏仁,輕宣上焦的燥氣。

皮膚乾燥

周大翔提到,這個節氣對於陰虛、血虛體質患者影響最大,尤其是稍微年長者,由於肝脾腎的氣血漸少,無法濡養皮膚,加上皮脂腺分泌減少,容易出現乾性蕁麻疹、皮膚嚴重乾癢暗沉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腸胃症狀

在節氣與經絡的對應上,此時人體的氣會走到腎經的「四滿穴」,平日腸胃有濕氣,愛吃冰、牛奶、麩質製品的人,也容易出現腸胃受寒腹瀉、絞痛、下肢水腫的症狀。

處暑時節多吃收斂肺氣、酸味食物

如何預防秋燥呢?謝觀顯指出,要多吃收斂的酸味食物,辛辣食物則要少吃。酸味的水果蔬菜,如蘋果、檸檬、葡萄、山楂等可以收斂肺氣;韭菜、辣椒、薑、蒜等辛辣食物要少吃,避免加劇肺燥的症狀。

他建議,也可以自己準備中醫傳統方劑「生脈飲」,1 週喝 1 到 2 次當作茶飲來喝,可幫助身體滋陰潤燥補氣。生脈飲只有 3 味藥:麥門冬 3 錢,黨參 2 錢,五味子 1 錢,加入 500c.c. 的熱水泡在保溫杯裡即可,還可反覆沖泡。

周大翔則推薦「黃耆百合茶」,用黃耆 3 錢、百合 5 錢,以 500c.c. 熱水沖泡,浸泡半小時後飲用。黃耆除了能提升免疫力,也能緩解秋乏;搭配具寧心安神、滋陰作用的百合,能夠補充夏季過度流失的汗液。

按壓 3 穴位,秋天問題迎刃而解

想改善秋燥問題,中醫穴道按摩也可以有幫助。謝觀顯表示,可以選用「迎香穴」和「合谷穴」,改善口乾與便祕。周大翔指出,處暑時人體的氣會走到腎經的「四滿穴」,按壓可改善腸胃症狀。

迎香穴

  • 位置:位於鼻翼外緣,眼珠中心點直下的法令紋處。
  • 按法:按揉 1 分鐘,可維持鼻腔溫度和濕度,預防呼吸道不適。

合谷穴

  • 位置: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在虎口的位置。
  • 按法:按揉 1 分鐘,可緩解鼻子症狀以及改善口乾、便秘等情形。

四滿穴

  • 位置:下腹部、臍下 2 寸,旁開 5 分處。
  • 按法:可熱敷該穴,能調經、利水、消脹滿。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