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罹患COVID-19新冠肺炎已經超過3億人!近來「新魔王」Omicron變異株更是因為傳播力快速來勢洶洶,台灣本土病例也逐漸增加,大家都在關心除了打疫苗,日常如何建立防護金鐘罩?根據一項前瞻性免疫學的研究發現,幾種保健食品具有強化免疫、抗氧化、抗炎作用,包括維生素D、維生素C、鋅、薑黃素、益生菌等。
COVID-19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涉及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和先天免疫反應,誘導氧化壓力所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的過度發炎症狀,造成急性肺損傷、組織纖維化和肺炎。當前,正在評估幾種疫苗和藥物的效果、安全性以及確定COVID-19的劑量,這需要大量時間進行驗證。因此,探索改變天然化合物的用途,可能提供針對COVID-19的替代方法。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一項前瞻性免疫學的研究,針對COVID-19發病機轉,使用食品補充劑使免疫強化對抗SARS-CoV-2感染策略。研究中發現,幾種保健食品具有強化免疫、抗氧化、抗炎作用的能力。其中包括維生素D、維生素C、鋅、薑黃素、肉桂醛、益生菌、硒、乳鐵蛋白、槲皮素等。將某些植物營養素以食物補充劑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可能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阻止發展到嚴重階段,並進一步抑制過度發炎症狀,從而提供預防和輔助治療支持。
英國營養學雜誌:微量營養素的營養狀況,可能可改變COVID-19的危險因素
發表於《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研究指出,微量營養素的營養狀況可能是可改變COVID-19的危險因素。最近科學證據表明,關鍵問題是要了解某些人群為什麼容易感染COVID-19?
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感染COVID-19的風險增加,其中以70-80多歲長者影響最嚴重,尤其是養老院或在室內工作以及肥胖的族群,其他潛在風險因素包括缺乏陽光照射、皮膚色素沉著、不良飲食、使用某些藥物及生活不正常者,如熬夜、吸菸和過度飲酒,是否是COVID-19削弱了免疫系統?以及良好的營養和特定的微量營養素在支持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什麼?!
研究中發現,在目標患者群體和不同且高度敏感的人群中避免缺乏和確定這些微量營養素的次優攝入量,多樣化和均衡的飲食,富含水果和蔬菜以及必需營養素,例如維生素D、維生素A、B維生素(葉酸、維生素B6和B12)、維生素C和鐵、銅、硒和鋅等礦物質,有助於增強人們對COVID-19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提昇在大流行的抵禦能力。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補充維生素D與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有關
新興證據表示,維生素D功能不足與2019年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的風險有關。趙順榮藥師指出,2021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文章專門研究了維生素D補充劑的使用,將其作為與COVID-19結果相關的參數。
科學家分析了在UK Biobank註冊的8,297名成年人,在2020年3月至6月期間進行了COVID-19測試結果。而2006-2010年測量維生素D補充劑的使用,體循環中的維生素D水平和主要共變量作為基準。通過遺傳風險評分評估遺傳預測的維生素D水平。結果,校正共變量後,習慣性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使COVID-19感染的風險降低34%。
研究: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
另外,根據2020年4月刊登於《營養學》(Nutrients)的文章,統整回顧了維生素D在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中的作用,本文回顧研究維生素D在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方面的作用,瞭解流感和COVID-19的流行病學,以及補充生素D如何成為降低風險的有用措施。趙順榮藥師說明,有多項觀察性研究和臨床試驗報告證實,透過多種機制,維生素D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這些機制包括誘導抗菌肽(cathelicidins)和防禦素(defensins)。
補充維生素D似乎可以降低患流感的風險,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建議有流感或COVID-19風險的人考慮服用維生素D3每天2000 IU以上,持續幾個星期可提高25OHD濃度。目標應該是將25HD濃度提高到40-60 ng/mL(100-150 nmol/L)以上。
趙順榮藥師強調,世界正處於COVID-19大流行病的掌控之中。除了隔離外,還迫切需要採取公共衛生措施,以降低感染和死亡的風險。以證據為基礎的公共衛生信息很重要,防止有關食品和食品補充劑益處的虛假和誤導性聲明,並明確傳達微量營養素與COVID-19感染之間的知識範圍仍在探索中,沒有任何飲食或食品補充劑可以治癒COVID-19感染。
防疫期間,仍然需要經常洗手及戴口罩,建議疫情期間可考慮使用雙層外科口罩或醫療口罩加布口罩,,這種方式已被發現可提供更好的保護,可達近似N95效果。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在實驗室模擬研究,發現外層布口罩、內層醫療口罩,可以阻擋咳嗽中85%的微粒。研究指出,改戴雙層口罩,保護力從66%大幅提升到81%。美國CDC提醒保持室內通風,並遠離人群對減少傳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