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運動員贏得獎項,站在頒獎禮的最高舞台上時,這份光環總是耀眼奪目,不過同屬體壇精英,殘疾運動員所沾到的光芒卻總似不太多。然而他們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卻從來不比身體健全的運動員少,甚至來得更多。在亞洲殘疾人運動會舉行前夕,且讓輪椅劍后余翠怡,與先天缺少左掌的田徑新秀傅朗淇,分享他們作為殘疾運動員所走過的路。
如果拿我跟一個30多歲的健全人士相比,我在奧運贏得的金牌和經歷,可能反而會讓對方感到羨慕。
殘障運動員的身分
「我跟你有甚麼分別?」跟余翠怡訪談過後,腦內縈繞著她這句說話。當我們常認為殘障人士跟生活不便劃上等號時,卻總是忽略了最根本的事實,就是普通人殘障人士本質上沒有區別。「很多殘障人士都有其天賦才能,即使身體不便,也並非一種羞恥的事情。如果拿我跟一個30多歲的健全人士相比,我在奧運贏得的金牌和經歷,可能反而會讓對方感到羨慕,所以每個人都總有其用處的。」
余翠怡11歲時罹患骨癌,接受化療後因傷口發炎,需要切除左腳小腿並裝上義肢。
因罹患骨癌而要切除左腳小腿,當時余翠怡也沒想過,自己後來會成為輪椅劍擊好手,更是目前擁有最多殘奧會金牌的本地運動員。回想那段時期面對的痛苦,余翠怡慶幸自己總是帶著期盼的心態迎接未來。「當時的確會有不開心,也有想去逃避的心態,最後卻堅持下來,大概因為覺得沒怎麼享受過就要離開,實在太不甘心。其實要多謝這個病,如果沒有患上骨癌,我也不會發現自己劍擊的天分,也不曾成為殘障運動員。要成為殘障運動員,首先是要殘障,這樣說好像有點奇怪,但要學懂欣賞自己,才能尋找到方向和價值。」
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本月將第五度代表香港參戰亞殘運的余翠怡,自言輪椅劍擊豐富了生命,也帶給自己不同見識機會。近年她更積極參與輪椅劍擊以外的活動,如擔任電台節目主持,也挑戰其他運動如跳傘、行山,樂在其中之餘,也想讓大眾了解到,殘障人士的世界同樣可以很廣闊。「不一定要有運動經驗,才可成為殘障運動員。即使沒想過要當成職業,也可以將運動當成娛樂,或生活的一種選擇,然後去體驗和感受當中的成功感。」
正常人做到的事情,我亦同樣可以做到。
缺陷成為身體一部分
有些殘疾運動員的身體缺陷,像余翠怡般來自後天的疾病或意外,也有部分運動員屬先天缺陷,短跑選手傅朗淇就其中一人。患有肢體異常而天生缺少左掌的她,談及在主流學校和體院接受的訓練,坦言兩者的確存在著差異。「跟身體健全的運動員練習時,會有種追不到的感覺,雖然我不想將原因抵賴,然而當中是有分別的。我不至於會因此難受,卻找不到動力追趕他們。加入體院訓練後,強度的確加強很多,但跟缺陷程度相若的選手練習,讓我覺得自己有機會跑得更快。」
傅朗淇曾出戰杜拜2017亞洲青少年殘疾人運動會,今年將首度參戰亞殘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提供)
由於傅朗淇天生缺乏左掌,其起跑姿勢也要進行特訓,練習如何透過左邊用力避免身體傾斜。對於這個從出生開始已伴隨自己的缺陷,傅朗淇覺得它早已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小時候沒有覺得自己不同,因為家人經常向我灌輸訊息,讓我覺得自己是跟其他人一樣的。當我長大後漸漸知道彼此的分別,不過可能因為從小我的身體就是這樣,對我來說不是甚麼問題,我也早已接受這個缺陷是身體的一部分,覺得無須介懷,而且正常人做到的事情,我亦同樣可以做到。」
連同傅朗淇和余翠怡在內的12位殘疾運動員,成為運動攝影師程詩詠鏡頭下的主角,相片現正於荷里活廣場作展覽。(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提供)
無須局限於殘障或健全
心態決定境界,殘疾運動員如傅朗淇和余翠怡,選擇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旁人看起來的缺陷。運動員生涯剛起步的傅朗淇,希望將來能達到名將蘇樺偉的成就,而身為輪椅劍擊大師姐的余翠怡,則期盼能以自身經驗,勉勵新一代的年輕運動員。「我自覺運動員生涯算很幸運,所以也想為輪椅劍擊作些貢獻,嘗試幫助年輕運動員尋找方向。我覺得無須局限於殘障或健全的概念,因為彼此經歷的選擇都很相近,最重要的是每個運動員,其實都在付出最大努力爭取成績。」
余翠怡覺得運動員應該無分殘障或健全。
為了讓市民加深對殘疾人運動的認識,並體驗殘疾運動員永不放棄的香港精神,香港殘奧會與荷里活廣場合作舉辦連串推廣活動,帶領市民為運動員集氣,當中包括展出由著名運動攝影大師程詩詠操刀,為12位運動員拍攝的「英雄問出處」運動攝影展,吸引大眾關注本地殘疾運動員。
「英雄問出處」運動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10月13日
時間:10:00 - 22:00
地點: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三樓展覽長廊
#628
TEXT:C LONG
PHOTO:B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