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紋身師右手握着纖長竹籤,針柄壓在左手拇指,滿頭大汗的他,將花了一小時磨成的墨汁,一針一針向前刺,就這樣刺進客人皮膚上,成為長存身上的浮世繪,這就是日漸失傳的日本傳統紋身工藝——肌刺(手彫り)。90後香港紋身師Jennifa Cheung(Jenn)的左臂上,有一幅由她師父、日本著名肌刺紋身師林相秀刺成的浮世繪紋身,罕有只以版霧(日本傳統紋身中常用作填充背景的塊狀圖案)為主,沒有龍鳳、鯉魚、神話人物等常見元素。這幅線條簡單,黑白分明的浮世繪,是Jenn傳承肌刺手藝的起點。
長竹籤一下接一下刺皮膚
一年半前,林相秀花50小時,在Jenn左臂完成作品,讓2013年開始當紋身師、本來只用機器的Jenn,深深着迷於肌刺文化,決心拜師學藝,Jenn說:「紋身機每秒能刺百餘下,但用竹是一下接一下,需時多3、4倍,更講求技巧和耐心。」肌刺用的針具、竹籤,都由林相秀自製,竹在山上斬,針是自己燒製。器具和手法都很原始,卻能刺出看來更順滑、層次分明的圖案,皆因用竹入墨,比紋身機更深入皮膚,那痛楚又是否倍升?她說:「我覺得紋身機都很痛,用手刺反而沒那麼痛,因為針較尖銳利落,容易入墨。」
兩師徒如今每月輪流來往香港、日本兩地交流。今年初,Jenn首嘗在別人身上肌刺,才知道最難是在長時間中調節心態,「心要夠靜」。 她自言以前性格調皮好動,接觸肌刺後變得內向,現在常待在工作室畫畫和思考。客人上門,她講求和對方深入溝通,而非快快了事,「如果有人要紋男友名字,我不會不紋,但一定會先和她詳談」。師父教她手藝,也教她用心紋身,「要對客人的皮膚負責任」。
看Jenn的作品,會知道她一直鍾情於black and grey(黑灰)風格。黑灰白的世界中,曼陀羅、中國書法、《神奈川冲浪裏》浪花,是她不時着墨的元素。而加入新想法的日本傳統紋身,是Jenn其中一種特別喜歡接的案子,例如她早前為客人紋上日本怨靈「般若」,般若因愛成恨的猙獰面容,被她添上朵朵櫻花,「這些角色性格總是有反有正,般若因為愛情而改變,是一個勇敢的故事。」惡相不代表敗壞,正如紋身不代表粗魯,Jenn說,紋身讓人思想不再狹窄,影響力大,她也決定要一生懸命,「學海無涯,我唔會轉行㗎喇」。
文:宋霖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