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臉頰出現紅斑、口腔潰爛、關節腫痛 小心是紅斑性狼瘡 生物製劑療效佳但須自費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4月16日03:56 • 發布於 04月16日03:5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photoAC
臉頰出現紅斑、口腔潰爛、關節腫痛 小心是紅斑性狼瘡 生物製劑療效佳但須自費

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機率大於男性,讓醫療及科學界百思不得其解。近日刊登在《細胞》期刊上的報告指出,女性擁有的兩個X染色體,可能導致自身抗體錯誤攻擊正常組織,進而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年輕女性罹患紅斑性狼瘡症狀有哪些?以生物製劑治療紅斑性狼瘡可能遇到什麼困難?

台灣目前領有重大傷病卡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為2萬4,686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羅淑芬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男女比例為1:9,好發於20~49歲女性,除了典型臉部蝴蝶斑症狀、慢性疲勞外,其引發的腎臟及心血管等重大器官損傷更不容忽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年輕女性是好發族群 全身器官皆可能受侵犯

今年30歲的宋小姐自去年初起,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及大片紅斑,嚴重影響日常外出行動及工作。她以為是疲勞導致,尋求中醫及民俗推拿協助,但都無效,直至連續多天發高燒至攝氏40度,緊急就醫檢查才得知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她配合類固醇等常規治療,仍無法抑制症狀反覆發作,治療過程中甚至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住院15天才脫離險境。她配合醫囑定時回診,症狀已趨穩定,但還是擔心是否引發其他併發症。

羅淑芬說,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因先天基因或後天環境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最典型症狀是臉頰出現俗稱蝴蝶斑的紅疹,高達8成患者易於臉、頸、手臂等處出現紅斑,許多患者更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由於免疫系統會攻擊全身,包括腎臟、心血管、神經系統、血液系統、腸胃系統、骨骼……等,因此紅斑性狼瘡症狀可以遍布全身器官,有90%的病人會有骨骼關節的侵犯、60%的病人發生腎臟病變,其他的問題還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球血小板下降、腦神經病變、乾眼症、胸膜炎等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羅淑芬說,統計顯示10年內大約有一半的病患會發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而在「發作─緩解─復發─緩解」的慢性過程中,器官的受損會一直累積。在1950年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的10年存活率不到一半,後來藥物的進步,將病患10年存活率提高至9成,「但這樣是好嗎?」她說,不要忘了,我們的病人是非常年輕的,「紅斑性狼瘡病患與一般族群相比,死亡率為2.6倍,但把年齡區間拉開來看,16~24歲死亡率相較一般族群高出19.2倍,25~39歲病患的死亡率也高達8倍。紅斑性狼瘡病患前3大死因為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另外因狼瘡腎炎引發的急性腎衰竭以及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也是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在治療上,類固醇是有效的免疫抑制劑,也是治療紅斑性狼瘡的常規用藥,但羅淑芬指出,中重度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有85%使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其中有27.8%的嚴重病患需使用高劑量類固醇,1天3顆,用量每天超過15毫克。而類固醇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難治本,且易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體重增加、骨質疏鬆、皮膚瘀青以及高感染風險等副作用,治療效果不但有限,長期每天使用類固醇劑量大於10毫克,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很需要有能夠有效控制疾病且長期副作用低的藥物。」

生物製劑療效較好但健保未給付 病患負擔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醫師指出,鑑於以類固醇治療紅斑性狼瘡易有多重副作用,因此近年來國際治療指引多建議減少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比如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有多種,但目前健保只給付一種,且有嚴格的使用限制,條件之一是病患必須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3個月以上沒效,才能申請使用。」

他表示,若自費施打健保給付的這種生物製劑,1個月費用近1萬5,000元,病患打1年需花費18~20萬元;另一種傳統用來治療淋巴癌、但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也有效的生物製劑,第1年施打花費近35萬元,非原廠的學名藥也要近30萬。今年另有一款針對紅斑性狼瘡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問世,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今年4月10日也通過我國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臨床試驗顯示可降低紅斑性狼瘡復發率及降低患者類固醇用量,但一劑約5萬元,1個月打1劑,1年需60萬元,絕大多數病患都負擔不起。盧俊吉也是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祕書長,他表示,醫學會將努力向政府爭取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造福病患。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因症狀反覆多變、病程特性難以掌握,從診斷到確診需要很長時間,有如難以捉摸的千面女郎;加上它會侵犯全身器官、造成重大器官損傷的高度風險,導致超過半數的病患無法繼續全職工作,特別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多為年輕女性,橫跨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等多重社會角色,但疾病嚴重度和復發頻率與醫療費用支出呈正相關,加上多數病友無商業保險支持,致使病友陷入長期經濟重擔的惡性循環,無論是對心理或家庭皆會帶來許多壓力與負擔,期待健保能將生物製劑納入給付範圍。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失智症人口「海嘯式」成長!醫示警:三個月內體重快速減少恐是警訊
中天新聞網
糖尿病患「戒吃2類食物」一個月後大幅好轉! 胰島素也免打了
中天新聞網
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女大生竟罹「惡性癌症」 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
中天新聞網
新冠感染人數恐破十萬!本週將發放「第2批免費快篩」
中天新聞網
15歲弟得淋病...「沒戴比較爽」忍不住又一發!醫嘆:疏通比防堵重要
中天新聞網
常忘東忘西?營養師激推「養腦4食物」 70%以上可可飲品增強「記憶力、學習力」
中天新聞網
「天選之人」超崩潰! 他曝「首次確診」4症狀:真的半死不活
中天新聞網
【凡士林】夏天冷氣吹太多? 凡士林除了鎖住水分外5個不可不知的用法
高燒 Gofever
男子天天喝含糖飲料!年紀輕輕腎衰竭 恐需洗腎一輩子
NOW健康(TW)
3年達百億!邱泰源:「癌症新藥基金」最快明年初到位
中天新聞網
時代變了觀念也變了!年輕妹「不知懷孕20週」 二次墮胎仍不避孕
中天新聞網
白內障原因不只有老化! 醫曝常見成因及手術風險評估
NOW健康(TW)
14歲少年「異位性皮膚炎」全身癢到睡不著 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救童年
台灣健康醫療網
快訊/嚇壞!高雄豆漿店驚見「蟑螂醬汁」!網曝「不是第一次了」 衛生局開查!
中天新聞網
溫差逾5度腦中風增4倍 醫示警:頻繁進出冷氣房小心了
中天新聞網
68歲翁吃胃藥配茶心悸、反胃就醫! 醫曝服用胃藥應避免5類食物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生殖權議題持續發燒! 不孕症治療專家看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利與弊」
台灣健康醫療網
害怕脊椎手術需長時間臥床、神經後遺症不敢動刀? 新型「微創手術」解煩惱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菸不酒不檳榔!年輕老闆愛喝「酸的飲料」 胃食道逆流竟罹癌
中天新聞網
登革熱噴藥對貓咪有危害?貓咪除蟲菊精中毒的預防與治療
寵物健康醫療網
很多人錯了!「6物品」寶寶不能擦 酒精也上榜
中天新聞網
30歲女腹脹又嘔吐,一檢為罕見嗜酸性腸胃炎! 致病因竟是「塵螨」惹禍
台灣健康醫療網
青光眼年輕化!大多沒有異常症狀 中醫針灸輔助治療阻惡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七旬翁高燒昏厥 竟是「大腸膀胱廔管」致泌尿道發炎 
台灣健康醫療網
6月738人被熱昏頭!醫:高溫下讓身體「陷入致命風險中」
中天新聞網
台中男肺部長2cm腫瘤! 沒出國卻染罕見「美國球黴菌」恐呼吸衰竭
中天新聞網
保費不漲!健保點值保障「1點1元」無解 邱泰源:避免給民眾太大壓力
中天新聞網
兒少網路霸凌增加!高峰為小五到國七 專家教12招阻憾事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