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news, 24 hours a day, powered by more than 27 hundred journalists and analysts in more than 120 countries, this is Bloomberg.」每隔十五分鐘,彭博社都透過電視與廣播頻道、即時更新全球金融行情,然後輪值主播就會說出這句「台呼」。彭博社透過這句話,自信滿滿的向外界傳達,自家的金融資訊是何等權威。
然而,彭博社如此牢不可破的形象,正因為一篇自家報導,遭受空前考驗。這篇報導就是10月4日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大駭時代」(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以下簡稱大駭時代)。
在大駭時代中,2位記者以近5千字篇幅,直指中國大陸有關單位透過各種方式介入產線,成功把比一粒白米還小的惡意晶片,安裝在美超微(Supermicro)的主機板上;由於使用這些主機板的下游客戶包括蘋果(Apple)和亞馬遜(Amazon)等知名品牌,約有30家知名科技業者因此受害。
在川普劍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氛圍下,這篇號稱歷時1年多、蒐集17個消息來源的報導,立即引發巨大爭議,一旦內容屬實,率先倒地的將是蘋果與亞馬遜經營多年的品牌:蘋果每年在全球賣出逾2億支iPhone,連美國總統川普也使用iPhone作為個人手機,對資安的衝擊可想而知。
至於亞馬遜情況更嚴重,因為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雲端業務快速成長,從國土安全部到博物館,眾多聯邦政府機構都將雲端資料委託其代管;2015年時,亞馬遜的聯邦政府業務總值還不到3億美元,今年已達28億,預估2019年將增為46億,研究機構GBH Insights推算,未來5年內亞馬遜將從聯邦政府的雲端計算工程,拿到200億美元的生意。其中,美國國防部正在和亞馬遜洽商一個簡稱「JEDI」的合作案,訂單總價就高達100億美元,未來國防部將透過亞馬遜的硬體設備儲存海量資料,內容最高達極機密等級。
正因為彭博社素具公信力,2009年由麥格羅希爾(McGraw-Hill)手上併購來的彭博商業周刊,以該文一舉震撼國際輿論,進而動搖全球資本市場。如報導出刊當天,主角美超微股價直線跳水逾40%,直至今日股價仍停留在14美元,距離事發前的21美元相去甚遠。
另外,全球最大PC品牌聯想盡管未受直接衝擊,但由於投行建議看空,隔日聯想在香港股價一度暴跌20%;在台灣,科技股受事件影響暴跌、也導致大盤重挫200點,當天大廠緯創因為伺服器業務有2成來自美超微,股價大跌4.36%。
事件並未就此完結。因為在主機板上直接裝置惡意晶片,手法實在太過粗糙、大膽,當全球都順著報導方向、將矛頭對準中國大陸,同時也有人開始懷疑:「會不會根本是彭博的調查出了大錯?」
最先發難的,是「頭號受害者」蘋果。想當然爾,無論大駭時代內容是虛構或真實,蘋果都是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報導一出刊,蘋果同日立即發表聲明,指從未在設備上發現硬體竄改、惡意晶片或刻意植入的漏洞,明言報導失實;此外蘋果更指出,從未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聯繫相關事件,向來對業務諱莫如深的蘋果,這次更罕見披露,被指涉的Topsy系統從未與Siri系統互通,且規模只有約2千台伺服器,而非大駭時代報導所指的7千台。
報導出刊後2周,蘋果執行長庫克進一步表態,他在受訪時語氣強硬,直言要求彭博社「撤回這篇封面故事」。亞馬遜雲端服務公司AWS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隨後也在推特發文、呼應庫克,同樣要求撤下報導的賈西說:「彭博沒有具體證據,故事變來變去,對我們提供的證據毫不理會,他們關於亞馬遜的敘述都是錯的,他們不是編造情節,就是被唬弄了!」
考量到蘋果和亞馬遜的市值,分別高達1.04兆與8千億美元,如果兩家公司高層對此事回應扯謊,除了置客戶資訊安全於不顧,面臨集體訴訟的風險,更可能給公司帶來天文數字損失。對照先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因為在推特上發表幾句,關於私有化的看法,就讓美國證監會對公司和個人處以合計4千萬美元的罰金,蘋果和亞馬遜堅持產品安全無虞的說法,造假成本極為巨大;加上連英國、美國司法單位也紛紛跳出來,表示對整起疑雲毫無所悉,事件風向開始逆轉。不過截至目前,彭博依舊堅持,自家報導內容正確無誤。
至此,整起事件儼然已成信譽之爭,一邊是金融資訊權威、一邊是全球科技巨頭,彭博社對上蘋果與亞馬遜,就像雙掌互抵的洪七公與歐陽鋒,到了比拼內力的當口,誰也輸不起,更無法回頭。
值得一提,事件中最顯「黑色幽默」的是,在通篇大駭時代報導末尾,還有一行斜體字,這是彭博社另行添加的註解。細讀內容竟然表示,彭博社作為美超微客戶,自家的美超微設備並未發現如報導中遭植入惡意晶片。
此刻,外界除了探討,「大駭時代」究竟是無中生有的惡意誹謗,或是件貨真價實的天大陰謀,同時也必須關注的重點是,彭博社對中國大陸的立場,何以在幾年內出現180度轉變?
眾所皆知,彭博社作為資訊平台,真正的獲利金雞母並非新聞報導,而是包羅萬象的金融資訊服務:每年收費2.4萬美元起跳的彭博終端機,全球客戶超過32萬名,在金融業,得到一台專屬的彭博終端機,往往是獲得拔擢的具體表現。
從華爾街、倫敦金融城到香港中環,彭博社幾乎壟斷所有金融從業人員日常必須的資訊服務,這種專屬地位,為該公司去年創造96億美元營收。若以外界估計、其淨利率達2成推算,彭博社一年淨賺近20億美元的實力,將可輕鬆把估值推至數百億美元。換言之,員工1.9萬人的彭博社,除了歷史較久,其實也是一隻不折不扣的「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
問題來了,當中國大陸力推人民幣與A股國際化,彭博社怎麼會選擇和中國作對、放棄這個巨大的資訊市場呢?
其實在此之前,彭博社曾經有一次微妙的轉變。2012年6月,彭博社先是發文探討了習近平家族的資產與來源,直接挑戰即將上台的最高領導人;到了年底,彭博社再發表一系列報導,以互動圖表搭配長篇文章、詳盡陳述中共八大元老後代如何掌握中國國有企業。這種舉動的後果顯而易見,紐約時報指出,彭博社駐中國記者的簽證隨後被拒,更糟的是,彭博社網站被中國大陸封鎖、大量中國國企退訂終端服務,這使得當年彭博社損失慘重。
隔年,有一篇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家族與企業家關聯的文章,被彭博社高層決定放棄,在該社任職十餘年、負責中國調查新聞的該文作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閃電離職(他後來加入了紐約時報)。
盡管彭博社高層直接否認,種種變化皆與公司的中國業務有關,但到了2014年,彭博社董事長格勞爾(Peter T. Grauer)坦言:「參與中國市場是我們長期戰略的重要組成,」當時格勞爾被引述的話還有:「大致說來,我們的策略是完全不報導這些新興市場的負面消息。」
曾經對中國大陸當局立場相對平和的彭博社,就在短短幾年之間,竟然完全顛覆了以往立場,加入了聲討中國大陸的陣營。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彭博社的劇烈轉變,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就緊接在大駭時代報導發表後,短短48小時內,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也在保守派智庫發表重量級演說,直指中美雙方的種種矛盾。從權威媒體到現任副總統,美方對中國出招的時機竟然如此接近,實在只能以「極度巧合」解釋。
但更顯而易見的是,從澳洲的澳洲人報,法國的費加洛報到彭博商業周刊,西方媒體近年先後推出多篇重量級報導,共同目標無他、正是積極在海外發揮政治影響力的中國,可見伴隨著川普「揭竿而起」,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對手,已經在西方的政界、學界與輿論間,形成「三位一體」的共識。11月底,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馬上就要在阿根廷的G20峰會上見面,但是當前歐美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如此張揚,未來雙方的各種較量,可能仍將與日俱增!
《 更多優質新聞,請前往風傳媒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