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社會實驗:廢棄村屋變民宿 荔枝窩 鄉村復興新模式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12月24日17:58 • 發布於 2022年12月24日20:30
96號屋約有30平方米,有傳統色彩的石灰砂地板、復修的海棠花玻璃窗等。(楊柏賢攝)
體驗村項目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鄉郊基金執行。改動符合「最小干預」原則,圖為曾漢民祖母的睡房。(楊柏賢攝)
曾漢民的124號屋原為三開間其中一間,舊入口改成供訪客掛衣的地方,另增設向街的入口。(楊柏賢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中展示的是曾漢民母親的衣櫃,以前放在閣樓,也有一盞他兒時用過的同款火水燈。(楊柏賢攝)
加裝消防設備(楊柏賢攝)
「封鎖」閣樓(楊柏賢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磚頭代替夯土牆(楊柏賢攝)
改動疊瓦方式(楊柏賢攝)
保留舊屋痕迹(楊柏賢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曾漢民(楊柏賢攝)
區志偉(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沙頭角近日好不熱鬧,繼梅子林.蛤塘森活節(見12月4日欄目「未來城市」),也迎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開幕。後者由林超英主理的香港鄉郊基金(下稱基金)籌辦,花多年與村民交涉、揀選合適村屋、釐定業權、復修施工和申請賓館牌照等,目前有11間屋投入營運,是香港鄉郊傳統村屋取得賓館牌照的首例。

背景

項目:復修荔枝窩村屋,取得賓館牌照作客家生活體驗村

目的:恢復鄉村生氣和傳統建築風采,為其他偏遠鄉村復興提供參考

人物:荔枝窩村民、香港鄉郊基金

二十年租約 村民可自住

村民曾漢民年近七十,於1970年代隨兄長的腳步到英國謀生,2006年退休後每年回港一兩次,經常到荔枝窩一帶行山,間中和釣魚朋友夜宿祖屋,「(村)差不多沒人住,靜到似鬼城,自己心都悒」。林超英同樣因行山認識這個村落,感慨村民再不着手修理,幾年後村屋便悉數崩塌,外國出世的下一代亦不會想回來看破屋。村民談起林這番話,與曾漢民想法一致,「我估計到10年後整條村回歸自然」。他家曾遭白蟻蛀蝕,花了一筆錢換上馬來西亞硬木,但不是所有村民有此能力。後來他與林會面,「我當時提議,有沒有機會把村屋復修,林生就回去跟同事商量這個構思」。於是孕育出體驗村的雛型,但勸說村民並不易,「村民不明白timeshare(分時度假),這在外國很流行,林生一講我都很明白。當時沒什麼村民有興趣」。基金參考台灣做法,甚至派員飛往英國向屋主解說計劃。租約為期20年,每年向業主交象徵式租金,基金負責營運、保養及維修等,村民每年可回來住兩次。日前開幕,另一村民曾柏倫表示,已預留年初一至年初六的檔期,讓海外家人回來感受過年氣氛並拜神祭祖。

時間緊迫 分三期復修

全村兩百多間村屋中,有約50間的屋主表示願意參與,但由於預算等條件所限,只能先做其中15間。基金主席林超英和項目總監區志偉都說替此項目「心急」,因項目仗賴一批十多歲離村、現已屆六七十歲的村民幫助,例如釐定業權、追溯舊時裝潢和村屋回憶。區說:「Window of opportunity(機會窗口)很小。像漢民叔十多歲已離開,靠的是十多年的童年記憶。如果這群人離開了,其實(線索)就斷了。1980年代這裏試過零人口,年輕一代沒一個在此出世的。」

復修歷時6年,共分3期,逐間申請賓館牌照,「因很心急見到成果,不想等在一起,先開了兩間」。第1期是瞎子摸象,想先弄清政府程序和所需的建築技術,他們從兩間狀况較佳的村屋開始,其中包括由曾漢民及兄弟持有的祖屋。第2期的4間復修難度較高又各有特色,其中一間原入口大門、主廳瓦頂和前簷牆已經倒塌。到第3期卻發現與目標數目尚有距離,「盡地一鋪」用去餘下資助,選較易完成的一批。

為其他鄉村提供參考

區志偉心目中有間「荔枝窩最美村屋」,雖然已頹塌,但隱然見到立面上的浮雕和題字,相信是戶顯赫人家。本來後人肯交給他們復修,但最後家族成員反對,把地賣給外村人。「但新業主曾打給我,問我判頭事宜,相信都是想保留屋的特色。私人肯做是好事,沒人說要全由我們做,政府都沒這麼多錢去做。」

荔枝窩的經驗可為其他鄉村提供參考,例如現時谷埔和梅子林等鄉村都有大學團隊在復修村屋;區志偉勘察過吉澳和鴨洲都見類似村屋;曾漢民認識不少移英新界村民,知道有元朗和大嶼山鄉村都想仿效。他說:「一定要有第一條村成功之後,才可以做第二條。」除了棘手的業權外,區認為每條村也需摸索自己的方向,像荔枝窩不想只變成借宿一宵的民宿,故這些村屋會結合村民或農組等舉辦的活動,即使是上網預訂住宿的散客,也必須參與活動如農務體驗、生態學習或工作坊,「這個是我們比較強的立場,可能令收入不太易解決」。他說有盈餘時會用在村屋保養和復修上,「但如果只有十多間屋又要清潔、維修,成本很大。我們都在摸索」。

一屋一故事 見證沙頭角變遷

在網站上或每間村屋的客廳,都可讀到屋主幾代人的詳盡故事,更為村屋賦上名字例如「快樂新娘」和「渡船人」等。在沒有住客入住時,村屋或會開放予導賞團參觀。區說:「如果有好的故事,保育就變得完整,是有形和無形的結合。」曾漢民的三開間祖屋由從巴馬拿衣錦還鄉的祖父買地興建,他介紹不同角落,例如屋內最初的窗戶較細小,「是當時村規,窗不能大,可能是保安原因。後期1960年代較自由,爸爸覺得陽光不足,擴大了另一個窗。」其中一間屋以前用作廚房,灶頭仍是原樣,從前冬天總圍着它取暖,「當時沒電飯煲,煮飯後就煮菜,客家燜豬肉(荔枝窩常見菜式)就放在這,要多少就舀」。他最欣賞的改動,是設計師將從前連接3間屋的側門位置,改成讓訪客掛衣服的地方。

兒時他家有近十人同住,大哥夫婦選了住廚房後的睡房,「除煮食時之外沒人出入,多點私隱」,他和其他人住在另一間屋的閣樓,「我們沒意見,上面空氣好些,熱天時有對流風很涼爽」。行動不便的祖母則住樓下近廁所的房間。祖母專用的入牆櫃、母親有近百年歷史的嫁妝衣櫃等,現在都留給住客細賞。

位處邊境 屋內布機關

還有窗上的防盜鐵枝,荔枝窩與其他夜不閉戶的太平村落不同,因位處中港邊境,村民難免疑懼戒慎。祖父於1920年代建屋,當時會在大門上方放麻石機關,側邊有連接睡房的槍管孔,可從睡房擊退賊人。二戰時期這邊有抗戰游擊隊。1967年沙頭角爆發槍戰,政府怕荔枝窩居民群起,隨即推出優待政策,「如果申請勞工紙去英國,早上申請,下午批你走,荔枝窩是受惠的其中一條村」。這解答了村中後來為何會出現斷層,乃至如今的修復項目何以要與時間競賽。

復修方法舉隅

項目挑戰之一是令村屋符合現今按城市環境訂立的建築物規條和屋宇設備。區志偉舉了以下例子。

‧加裝消防設備

即使小至30平方米的村屋,正門仍要掛出口指示牌,他說因出租少於連續28日的在法例上都屬於賓館,「意思是住客住這樣短時間,不熟悉這個地方,所以擔心有意外,要好小心。其實(室內)與門口不過十多步距離,不過我們希望能取得牌照」。木結構向來較難取得賓館牌,除了指示牌,屋頂也裝上煙霧警報器,亦將部分房門轉為防火門、入牆櫃變成電掣房,幸得村民諒解,「村民交給我們比較放手,如果每寸都要按他心意的,未必捨得給我們」。

‧「封鎖」閣樓

村中村屋多有層閣樓,村民從前用來儲放穀物、雜物,或劃成睡房,部分村屋承托閣樓的圓木樑仍見堅固。但區說受條例限制,若要開放閣樓或需證明樓梯是防火物料,以及木結構安全,故目前要向當局「證明住客不能進入」。考慮到居民自住時仍需用到閣樓,團隊用透明膠板擋住樓梯並上鎖。「後期改良了,用木欄擋住,較通風又看到上面。其實不是神祕,只是法例上不想打仗。」

‧磚頭代替夯土牆

村民早期建屋就地取材,多使用夯土牆,即在田裏找黃花泥加上小石、生石灰、黃糖,搓好放在木框曬乾。但現代建築要計結構強度、經結構工程師簽滿意紙,若要保留部分夯土牆,需先送到實驗室測試,「當然不行,這是intrusive testing(侵入式測試),拿走就補不回去,唯有放棄,用紅磚代替」。團隊亦在村中物色廢棄的麻石和青磚重用。青磚屬後期建屋物料,因需從工場燒製運來,「不是個個村民買到磚,會盡量放在前牆、結構需要的地方例如屋的四角,再配夯土牆等」。

‧ 改動疊瓦方式

「走到這些屋,是為尋找character defining elements(定義特徵元素)。我們去排序,有些可犧牲、有些不可。例如它的比例,不可蓋3層樓破壞整條村特色。第二是瓦頂。」這邊的瓦頂有3層,第1層是向下彎的哭瓦,疊法為「疊九露一」(即與下一塊重疊九成);第2層是向上彎的笑瓦,「疊七露三」,兩層互扣不需黏合,又稱仰合瓦,可擋水散熱;第3層傳統是像假天花般一片拼一片的碰瓦,「但這裏變成疊瓦,因工程師計過數說不夠重,疊瓦會較重」。亦保留以前村民將部分瓦片轉成透明玻璃瓦的做法,以符合現代建築物採光要求。

‧保留舊屋痕迹

項目按村屋狀態和屋主意願制定修復方案,例如上面提到年久失修的村屋,久居英國的屋主李秤娣希望室內更開揚和有現代裝潢,團隊遂加設天井和棄用閣樓,同時保留舊時的橫樑痕迹,供住客幻想原貌,「尊重業主想外面古老、裏面現代化」。有的村屋則保留灶頭、水缸、煙囪、放柴間和氣窗等建築元素,以及展出舊日居民生活用具。

文˙ 梁雅婷

{ 圖 } 楊柏賢

{ 美術 } 劉若基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生活 相關文章

【子女教養】小四女偷$300買飲料文具送同學 港媽衝動罵女1句極後悔:太不成熟
MamiDaily
新店關注組|米芝蓮星級法廚開輕鬆巴黎風餐廳「LALA」獨門燒雞俘虜捧場客
am730
上環濟公主題展覽 免費參觀濟公廟 了解在港百年文化
am730
【逃學計劃】3歲女童太想念父親 開學日決心逃學 網民憂幼稚園保安系統唔完善
MamiDaily
網上熱話|權發小廚兩餸飯殺入銅鑼灣 $18,000請「𢳂餸員」 另一職位$26,000起
am730
【LINE你睇】日本攝影師的貓毛處理術 貓之日學製貓毛氈帽
LINE TODAY
2025香港賞櫻好去處 交通方法+開花品種+開花情況一覽
新城八大家
【LINE你睇】研究證實龍蝦可感受痛楚 活煮烹調甲殼類極殘忍
LINE TODAY
佳士得首辦AI作品拍賣會 引逾6千名藝術家聯署反對並指控「集體盜竊」 掀起藝術家正反激辯!
虛詞.無形
湖北隱藏版美景曝光「小狗山」爆紅!
阿尼尛 Anima
【邁克專欄:拍子簿】殺人犯張愛玲
虛詞.無形
畢加索畫作暗藏逾百年女性肖像 成了解畢加索風格轉變關鍵!
虛詞.無形
【LINE你睇】為了一碗米粉冒認死親友 貴州殯儀館竟大排長龍
LINE TODAY
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 全新推出勁得意熊貓美點與特調 熊貓便當 / 熊貓小食拼盤 / 特調PANDA COLADA
am730
現象級小眾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 熱血跑山且土地熱愛 反映港人身份認同感更強 藝術家馮美華、影評人李照興點評
虛詞.無形
網上熱話|深水埗茶記推$20特價飯盒 6款口味可揀 網民:好過兩餸飯
am730
熬夜變成小腹婆?小心內臟脂肪超標,這樣檢測健康危機!
女生集合Tagsis
粵劇新秀《洛神》:不只是曹植與甄宓的愛情故事
虛詞.無形
南丫島半日遊 享受美景發掘小店
Linggholic_
廚房「海綿菜瓜布」細菌量勘比糞便 專家建議:改用刷子
中天新聞網
新鮮斑蘭萃取精華 炮製糕點綠色狂熱
明報
【香港好去處2025】15大影相打卡/室內假日週末好去處
ELLE HK
【生命教育】離別必然但不悲傷 正面教孩子擁抱失去 父母孩子齊上一堂生命教育
MamiDaily
始於信任.終於出賣——當我二十年前看《神探》
虛詞.無形
【大阪手信推薦2025】10+ 必買零食與精品 | Pocky界LV / 章魚燒餅乾 / 大阪關西世博紀念品
ELLE HK
二哈脫序暴衝! 邊牧幫追回「只求加雞腿」?
Styletc TW
【孩子高燒】孩子發燒39°C 家長請假 因老師一回覆 令家長立刻改口説孩子無事堅持上課
MamiDaily
白衫發黃難洗 8個白衫污漬清洗處理法助你告別汗漬/豉油漬!|生活冷知識
am730
亞洲素食展2025 現場片段
癒報 Healpy Post
GO OUT FEST @西沙GO PARK丨戶外生活文化祭
癒報 Healpy Post
Smile Yogurt創辦人關琬潼出新書 2月22日誠品舉行分享會 2月23日竹林秘境茶會
am730
體育園打卡位率先睇 「東方之珠」玩鏡像 南看台無得輸
明報
藝術香港︱兩奪奧斯卡配樂大神Hans Zimmer 率19人大樂隊來港獻技
am730
她因媽媽死纏爛打去相親,竟氣到嘴都歪!「就算我一輩子都不結婚,我也不願意跟你這種人將就」
幸福熟齡(台灣)
上賭桌諜對諜! 這隻二哈當暗樁「主人必須給牠加菜」
Styletc TW
同場加映:豆乳冰粉「戳」出斑蘭香
明報
《命運》交響曲
虛詞.無形
愛情並非童話 每一段感情都是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受傷後會更謹慎選擇適合的人
TopBeauty
美食當前還要被主人戲弄! 兩狗「口水直流」宛如水龍頭
Styletc TW
青海省政府x美心集團首度合作 直送青海高原食材 推出「家宴.青海珍味」菜單
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