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貼布常被用來舒緩筋骨痠痛,雖然是貼在皮膚上,但使用不當會傷肝、腎及胃,怎麼貼痠痛貼布才安全呢?
「我沒有壞習慣,不抽煙、喝酒、熬夜,為什麼肝指數這麼高?」拿到健檢報告的李先生不解。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他喜歡重訓、游泳,有痠痛的問題,因此會使用痠痛貼布來改善症狀。
痠痛貼布成分有3種 錯誤使用恐傷肝腎
痠痛貼布常被用來舒緩各種肌肉痠痛,但痠痛貼布含藥性,雖然貼在皮膚上,但會經皮膚吸收、肝腎代謝,使用不當可能引發各種副作用。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指出,一般市售的痠痛貼布,成分大致可分為非類固醇止痛藥、水楊酸和中藥貼布,非類固醇止痛藥成分的貼布,使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胃出血和腎功能下降,有胃潰瘍的人也要注意。
水楊酸使用過量則是會傷肝,且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好發於2個月~16歲的孩童,會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已禁止16歲以下的人使用,「水楊酸和非類固醇止痛藥都是消炎鎮痛,差別在於水楊酸是比較早期的藥物成分,廣告中常看到的水楊酸甲酯就是其中一種,而水楊酸甲酯結構又與阿斯匹靈相似,使用過量可能中毒,」陳渝仁說。
2007年美國曾發生一名學生,因為過量使用減輕肌肉痠痛的藥物導致死亡的案例,體內含有過量甲基水楊酸,最後證實是同時使用痠痛貼布又吃消炎藥,導致肝壞死。
中藥貼布則是含有薄荷、辣椒素或一條根,這類貼布大多有活血化瘀、促進局部循環的功效,薄荷涼感能舒緩疼痛,辣椒素則是「以痛制痛」,用辣椒熱辣的感覺來止痛,並產生溫熱感。
除了可能傷害內臟,貼布也可能和口服藥產生交互作用。陳渝仁表示,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有口服抗凝血藥物的人就不適合貼。
如果有規律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阻塞、血栓的人,由於非類固醇止痛藥會和阿斯匹靈競爭細胞受體,可能會降低阿斯匹靈的效果,另外如果使用的是水楊酸甲酯成分的貼布,也要注意阿斯匹靈的使用量,以免過量造成生命危險。
如何安全使用貼布?專家指出2重點
貼布使用方便,但畢竟有藥性,貼太多貼布等於用藥過量,貼的片數和時間該怎麼拿捏?
1.使用片數
陳渝仁表示,每天使用貼布的量,以不超過2片為限,每片大小約一個手掌或B5大小的貼布,「把藥布剪成數小片貼也沒關係,因為看的是總量。」
2.使用時間
貼布藥效一般4~6小時就會釋放完,貼太久反而會導致過敏,陳渝仁也指出,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是過敏、紅疹,所以最多6~8小時、夏天建議4小時就要撕下來,也不建議睡前使用貼布,「很多人晚上睡覺時貼,但一睡就超過6~8小時,這樣過敏的機率會提高。」如果還沒貼到6小時皮膚就已經開始搔癢,就要立刻撕下來。另外有濕疹、傷口的地方也不要貼,以免造成感染。
藥師甘誼文也表示,有些人每2、3個小時就換貼布,頻繁更換也可能造成用藥過量,所以同一個部位一天不要重複貼3張貼布。
另外市售中藥貼布的成分可能較複雜,可能同時含有中草藥和西藥成分,甘誼文建議使用單一種貼布或成分即可,不要同一天中、西混合使用,以免藥物過量。
使用貼布超過7天都沒效就要就醫
痠痛貼布方便好用,一般落枕、肩頸痠痛、扭傷,做家事導致的媽媽手都有舒緩的效果,醫師也不會阻止民眾使用,但是對於較深層的疼痛,例如五十肩,貼藥布就沒什麼幫助。
如果貼了一週疼痛都沒有緩解,或是使用期間愈來愈痛,就要就醫診斷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骨骼的問題,或原因根本不是肌肉的問題,而是其他原因,例如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轉移痛和輻射痛,就會導致肩頸痠痛。
甘誼文也指出,要緩解痠痛不只有貼布,適當地熱敷、運動和伸展都能緩解痠痛,嚴重時則要就醫,不要一味依賴痠痛貼布。
油性和水性貼布不同?3種情況不要貼
市面上貼布除了成分不同,型態也分為油性和水性2種。甘誼文表示,2種型態的貼布在舒適度、使用時機都各有不同:
・水性貼布:以高分子聚合物為基底,水分含量高、厚度較厚,黏貼度較差但較舒服、不容易起過敏,藥效釋放快速,可以用在急性痠痛時。
・油性貼布:以樹脂當作基底,厚度較薄,黏著度好但較容易過敏,藥劑釋放較慢,可以用在慢性痠痛後的保養。
除了貼的時間和用量,陳渝仁也指出,從以往的研究來看,還有3種情況不適合貼藥布:
1.曬太陽後:曬太陽後皮膚血管會擴張,加速藥物吸收,可能導致不舒服。
2.飲酒後:喝酒本就傷胃,而貼布成分有些也傷胃,因此可能增加胃痛或胃出血的可能性。
3.泡湯後:泡湯會讓血管擴張、加速全身血液循環,增加藥物吸收。建議可以在泡湯後身體比較冷卻、不燥熱的時候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