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熱愛韓劇也非常熟悉韓國文化的朋友推介我看《柔美的細胞小將》,那是一個以平凡 30 歲職場女生柔美為主軸的故事,又是一套由漫畫改編而成的劇集,之所以命為細胞小將是因為裡面人物的內心世界都會用細胞動畫去呈現,由最基本的「理性」和「感性」去到「腸道」去到「憤怒」等等,這點令我想起大學時看過的電影《Inside out》。
我朋友大學是唸社會學的,她說喜歡這部劇很能反映韓國現實的戀愛觀:一個女生去到 30 歲,經歷過不多不少的感情挫折,即使遇到不錯的對象時也會害怕再受傷,再次收起自己去到能甜甜蜜蜜地談戀愛,曾經背叛的前度告訴你他都要結婚了,所以便抱著不能輸的心態,去到訛稱自己也準備結婚等等⋯⋯沒甚麼童年結下的緣份 (這個韓劇最愛用的梗),相識就是時下韓國年青人大多都經歷過相親 (소개팅),相信從這部劇出發去談韓國人的現實戀愛是最好不過了。
韓國的相親通常都是朋友牽紅線,有些朋友是等價交換,你幫我一次我幫你一次,當然也有些例外,單純出於好意,有些人很熱衷去相親,也有聽過對戀愛沒甚麼關心,所以就算朋友說想要介紹也不去。但共通點是他們都對相親這活動習以為常,基本上都抱以一個很開放的態度,完全沒有甚麼尷不尷尬,即使對對方沒興趣,沒有下文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不會發展成為情侶的,也大多不會成為朋友,因為他們目標很清晰,去相親就是為了認識另一半啊,不會說抱著一個認識朋友的心態去的。
要是第一次見面後對對方有興趣就會約下一次見面,見過幾次後覺得不對頻,要不默默潛水不回應,我也有朋友是會跟對方明明白白說清楚,就算見過幾次就不再聯絡也不會可惜。在相親這個社交活動上,你可以說韓國人這種態度好像很沒人情味。相識也是緣份?不,人生太短時間有限,他們還得分時間去賺錢,就是要省下力氣去避免跟沒有利益相關的人聯絡吧。
在人際關係上,他們是很會斷捨離的。我大學認識的韓國朋友,每次問他們有沒有跟誰誰誰聯絡,他們都說沒有,大學畢業,就把 kakao 的聯絡人名單清得一乾二淨,可以說是懶花時間去聯繫,也可以說他們貴精不貴多,把時間只留給最重要的人上。有時我想到現在我還能和他們聯絡得上,應該是因為我是外國人吧。
你們知道嗎?韓國男生很愛說自己大概想 30 來歲結婚,這彷彿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答案那樣,至於幾多歲就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說 30 歲,有些 33 歲,總之他們很愛把結婚這件事跟某個大概的年齡劃上等號,更喜歡說他們有這個計劃。我常常覺得這個想法很荒唐,比起想幾多歲結婚,不是會先想遇誰令你想結婚嗎?這是終身大事啊,「和誰」不是比起「甚麼時候」更重要嗎?有必要為它配上一個期限嗎?
比起追隨緣份,他們一紙婚書原來是為了達成一個目標——他們父權社會下,可能 25 歲前就把該談的戀愛談夠了,然後把甚麼感情不感情的浪漫主義收起,男生就是有一趟既定行程,賺錢、買屋、組織家庭,有多餘的錢就是和另一半好好享受。
根據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愛情原是人類心理上的一種社交和歸屬感需要,這樣說聽起來很冷冰冰,但說韓國人對愛情「只是」需要,是在愛情在社會的層面上,更加變成了一個更現實的需要,例如結婚的話問銀行借貸買房子或是租屋都可以享有更低利息;父母希望他們幾多歲結婚,他們需要結婚,所以需要愛情。
其實對於我這個大浪漫主義的人來說,一直都不太能消化這種些想法,這樣可以說是現實,也可以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膚淺和庸俗,所以這也是為甚麼雖然朋友推介了我看《柔美的細胞小將》,但是我同時看了《海岸村恰恰恰》,而我更喜歡看後者。
其實除了以上說的,伴隨而來的還有很多迷思:1)為甚麼要確定跟這個人結婚才對這個人好? 2)結婚後也要 AA 制? 等等。有機會下次再談吧。
結論是打破和韓國人戀愛美好幻想的不是大男人主義,甚麼還在問韓國人是不是會打女人的相信是來自石器時代,在一個父權社會下,韓國人的戀愛有著很多現實的考量,沒有太多時間浪漫,或者說浪漫是需要經濟條件堆砌,還在努力向上爬的,就是看條件看時機,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然後就剩下努力賺錢組織家庭的作業罷了。
對比起韓劇浪漫至上,真實韓國的戀愛,就是這樣現實得很。
《點讀》專欄作者:旅居韓國著名Youtuber鄭金鈴
@Liule 唉,感覺我好合適當一個韓國人😂比起浪漫還是實際好!比起擴大朋友圈去認識新朋友,還是確立好關係再慢慢深到了解!
2021年11月05日10:3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