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可說是大部份現代人的老毛病。而胃痛通常是指肚臍以上,偏左上腹的位置。雖然大多數胃痛都無需過份擔心,不過慢性胃炎、胃潰瘍都有可能會演變成胃癌。其實不同的胃痛成因都會引起不同的症狀,我們可如何辨別當中異別?
胃痛的成因包括什麼?
一、消化不良
胃痛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消化不良,大多是因為吃得太飽、太油膩、太辣或具刺激性的食物,痛楚會在幾個小時後消失。消化不良與胃部蠕動快慢有關,也可能是胃部排空能力出了問題。主要症狀有:胃脹不舒服,部份人會一直打嗝,甚至會忍不住嘔吐或出現催吐現象。
二、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是指食道底部的下食道括約肌(賁門)異常放鬆或不正常打開,造成胃內容物逆流,刺激食道出現相關症狀。
常伴隨心口灼熱、胸骨後疼痛、溢酸水、吞嚥困難、喉嚨痛、喉嚨發炎或有異物感、聲音沙啞、慢性咳嗽等症狀。通常發生在飯後、腹壓增加(彎腰或提重物)、平躺時等情況。
三、胃潰瘍
許多人以為胃食道逆流與胃潰瘍是互相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前者是胃酸逆流,造成喉嚨或食道灼傷;而胃潰瘍則是胃裡面的黏膜出現潰傷,然後胃酸不斷侵蝕胃壁傷口,最後引致「胃穿孔」。其主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NSAIDs)和長期服用類固醇類藥物。
而症狀包括進食後半小時會出現上腹絞痛、噁心、嘔吐、體重無故下降和胃灼熱等。嚴重的患者更會排出黑便、吐血和吐出咖啡色嘔吐物,潰瘍穿破時甚至引起腹膜炎等併發症,若處理不當可引致死亡。
四、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與胃部緊緊相連,長期吸煙、壓力大、幽門螺旋桿菌都可能使胃酸分泌過多,流進十二指腸時就造成十二指腸受傷、潰瘍,同樣會產生黑便、打嗝、煩躁、貧血、倦怠等症狀,飢餓時症狀會更明顯。因為飢餓時,胃分泌的大量胃液沒有和食物混合就進入腸道。
若疼痛後進食,則可紓緩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有些患者會越吃越多,利用頻繁進食來解除疼痛;不進食的時候,則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隨著夜間胃酸分泌較多,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也經常會在睡夢中痛醒。
五、胃癌
常見於50-60歲男性,多數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且胃癌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9%,更需多加注意。部分患者可能有腹部脹痛、噁心嘔吐、食慾低落、消化不良、腹瀉、打嗝、吞嚥困難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胃癌成因一般認為與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因素有關,如有出現胃部不適症狀,建議盡速就醫尋求協助,透過胃部內視鏡釐清病情。
胃癌的症狀與一般胃痛又有何不同?
早期胃癌的症狀,與一般的胃痛、胃潰瘍確實差不多,同樣不會持續疼痛,所以是非常容易忽略。不過對比兩者,腫瘤始終是一顆實體,癌症患者通常會在吃飽後感到胃痛,因為腫瘤跟食物摩擦後產生痛覺,而且吃完東西後,因為胃部空間很快被佔滿,應該會覺得很脹、很不舒服。但患者在飯前就痛、吃飽後不痛,這應該偏向是胃潰瘍,因為病人進食後,食物在胃內阻隔胃酸,於是痛楚減少。
若病人接受臨牀檢查及服藥後,症狀仍持續,便需要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照胃鏡及驗血等,以釐清胃的狀况,以免錯失發現嚴重潰瘍、出血及癌症等危重疾病的機會。但若照胃鏡後仍沒有發現,而醫生有疑慮,便可能需要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等檢查其他器官。
止痛藥和胃藥並不能舒緩胃痛?
有不少人都會自行服用止痛藥或胃藥,但其實效果不彰。因為普通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即使能夠稍為紓緩痛楚,但始終未能針對問題根源所在,故實際幫助不大。若使用強力止痛藥如骨科止痛藥,則會令胃部更「傷」。至於胃酸抑制劑亦只對與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發揮效用,若因其他原因,也不會見效。
其實胃痛大多與生活、飲食不規律及外界壓力有關。所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定量的飲食、多吃易消化的蔬果、少喝酒、避免食用過量辛辣食物,讓胃酸正常分泌是根本之道;而緊張和焦慮也是造成胃腸疼痛的原因,所以也要記住適當發洩情緒壓力。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製圖/文字:Health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