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暐鈞
圖片 : 劉咸昌攝、郭慧娟提供
每一個人面對親人離世時,都有不同的悼念方式,你以為的怪異,也許只是他消化悲傷的儀式。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說,「有一位死亡咖啡館學員的父親過世後,每晚照樣打電話給父親。」話筒另一端不再有回音,但愛仍延續,「家人叫她別再打導致她憂鬱症,後來我們一起陪她打,走過低潮,她還出書幫助走不出喪親痛苦的人!」
現年60歲的郭慧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創辦人,10年來透過咖啡館推廣生死教育,影響逾5萬人,以「擺渡人」之姿助人脫離心痛、邁向下階段人生,「只要上天願意給我更多時間、金錢、體力、智慧,我都願意做。」
談生死,都是為了愛、懂得更珍惜
「以前辦活動,常有人帶符咒、穿紅內褲!」郭慧娟說,來參與死亡咖啡館的人,多半都有相關的生死經歷,其中也有年輕人、殯葬或醫護人員,原本帶著迷思的他們來到咖啡館之後,往往發現自己很蠢,「其實談生死,才能學會表達愛、珍惜。」
▲郭慧娟分享談生死,才能學會表達愛、珍惜。圖/劉咸昌攝。
郭慧娟分享,有位學員的女兒20幾歲就不幸車禍離世,她悲痛責怪老天不公平,「我們不斷引導她思考:女兒對她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她說,女兒就像天使!」這才讓她覺察,女兒的離開或許是自己的選擇,因為陪伴母親的任務完成了。郭慧娟說,「這位媽媽開始明白,人生接下來要自己走,頓時心裡充滿平安。」
「談生死,都是為了愛、懂得更珍惜。」郭慧娟說,死亡不會按照自己設想的人生劇本走,而是突然就來,因此有愛就要大聲說。死亡咖啡館這4~5年來持續開設《CALL OUT說愛你》這堂課,「起初學員都說很難,但我希望他們能夠練習,當『那一天』到了,到底怎麼跟親友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郭慧娟說談生死,都是為了愛、懂得更珍惜。圖/劉咸昌攝。
有些年長學員平日對身邊人說不出體己的話,卻因為這堂課開始學會表達,甚至能對老伴說出一句「辛苦了」,生命因此感覺圓滿。也曾有學員分享,在即將離世的長輩病床前坦露真情時,對方緊閉的雙眼竟泛出眼淚、臉部出現表情、甚至身體微動,因為這樣又活了一段時間。
會準備好後事,是父親給我的啟示
在死亡咖啡館的活動中,還有個桌遊時間《如果有來生》,引導大家思考下輩子想在什麼家庭出生、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遊戲其實是想讓大家知道,很多願望這輩子就能開始做!」
有學員因此挑戰了第一次獨旅,從屏東搭火車到台南,再到高雄然後回程,發現一個人玩好自在,整張臉顯露出滿足燦笑,讓郭慧娟很有感觸,「看到他們開心、家庭和樂、沒有遺憾,我也很開心。」
「要成為談生死的講師,其實不容易。」郭慧娟分享,如果本身沒有足夠生命體悟,沒有走出悲傷、不懂生命價值如何發揮,很難引導他人談生死,「如果自己都不了解,又怎麼教人談?」
每次舉辦活動時,總有學員詢問她是否做好準備?「我把自己的臨終醫療決定、預立遺囑等,都變成死亡咖啡館的教學範本。」像她叮嚀子女,如果自己失智了就請看護照顧、別花太多心力在媽媽身上。
▲郭慧娟分享自己的身後事安排。圖/郭慧娟提供。
「醫生沒有說要急救情況下,就讓我自然衰老、不插管,一根都不要!」她希望自己去世後24小時內就火化,不佔用別人放骨灰的空間,凡事簡單、按照自己意思面對死亡。
「會準備好後事,是父親給我的啟示。」郭慧娟說,父親生前主動跟家人提及後事要怎麼安排,弟弟覺得觸霉頭,卻反而讓家人感情凝聚,「他連入殮要穿的衣服都準備好了,還叫我們誦經不要花錢找人,喪禮也別邀請太多人。」父親的生死教育,告訴她一切從簡也不傷親情,而是真正思考喪禮的意義,「1970年代阿嬤辦喪事耗費30多萬,爸爸在2011年只花了10萬元。」
郭慧娟覺得父親很有智慧,喪禮上也完全不用擲筊問事,「後來才明白擲筊是生前避談生死、沒有安排好。」郭慧娟的父親選擇樹葬,但求自由自在圓滿,也讓母親感到安心,「後來媽媽參加死亡咖啡館,活動後傳美照說,到時她的告別式要用這張、還說自己也要樹葬!」
走到人生最後一哩路時,爽快放下一切
「我也希望我的骨灰,放在台中據點的死亡咖啡館!」郭慧娟已著手準備裝自己骨灰的「天堂旅行箱」,她設想周到,就是為了生死兩相安。「我想用花包裝骨灰盒,告別式那天請大家來死亡咖啡館吃喝聊天,告別完後就把我樹葬。」
▲郭慧娟分享裝自己骨灰的「天堂旅行箱」示意圖。圖/郭慧娟提供。
而在死亡來臨前,已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郭慧娟更珍惜陪伴家人的時光,「我計畫今年帶家人、兩隻老狗到屏東Long stay一個月!」她希望帶媽媽到台灣各地的傳統市場打卡,「相信自己說到做到,因為死亡隨時來到!」
郭慧娟60歲後的夢想,是活得沒遺憾,也希望死亡咖啡館的理念能擴散到台灣以外的華人地區,「希望每個人都能藉由談生死,讓生命更精彩。」而當走到人生最後一哩路時,就能爽快放下一切,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郭慧娟分享自己告別的方式。圖/郭慧娟提供。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