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千禧世代陸續投入職場,上班一族或許感覺到這幾年的工作文化出現了微妙變化,但由於日復日忙碌工作,很多時候不會特別留意,事後刻意提出來討論,便有「係喎」之共鳴感。今次,我就先分享幾個最近在職場上多人談論的新現象。
一、懶女孩工作(Lazy girl job)
概念來自美國一位名叫Gabrielle Judge的Tik Tok創作者,她在5月下旬用 「#lazygirljob」標示一段短片後,這個hashtag便迅速爆紅。她不是鼓勵大家偷懶,而是主張年輕女性應找人工優厚、壓力低、毋須輪班、工作場所安全、工作安排自由並具彈性、不講究必須在工作場所逗留至指定時數才可以下班離開的工作。換個說法,這與近年大家經常聽到的work-life balance類近,但現實中又有沒有這麼美好的工作呢?
正所謂有得就有失,人人各有不同的經濟考慮以及事業目標。千禧世代大多成長於物質富裕的年代,無需像父母一樣「憂柴憂米」;相反,他們更加著重尋找工作以外的價值或生活意義,因此工作對於他們來說,薪酬不需要極吸引,但不可以佔據每日大部份時間,「妨礙」他們做運動、處理私人事務或發展工餘興趣。誠然,lazy girl job大多是技術性不高或者可以work from home的職位,假如經濟不景氣,公司要裁員,這類lazy girl job的員工無可避免首當其衝。
二、大聲勞動者(Loud labourer)
概念來自倫敦城市大學商學院教授 André Spicer,他直指這些人只會向外宣揚自己的貢獻和成就,卻不會實際落手工作,簡單來說是「講咗當做咗」,相信大家都曾經在不同角落遇過他們。他的解釋是,由於工作程序日漸被觸不到的虛擬空間取代,例如電郵收發、項目檔案存取、開會構思想法等,這些以現時的科技均可以在電腦面前簡單完成,再不用拿起紙筆或動身前往會議室,同事或上司不輕易察覺這些人的工作貢獻。為了爭取認同感,他們便只做容易被上司或同事看見、或爭取KPI的工序,甚至不做任何實際工作,只靠一張嘴宣揚自己的努力。
我想說的是,大部份的上司或同事都不是「蠢才」,一個人有沒有實際付出,日子久了別人心知肚明,只是對方可能另有盤算, 或者已經準備告密或裁掉他,才沒有出言告誡或警告。大家總會聽過有人成功憑拍馬屁而上位,但拍馬屁的背後別人也要在工作上實際付出,而非純粹是個loud labourer,千百年來傳統智慧教我們做事要默默耕耘,是有其道理的。
三、最低限度星期一(Bare minimum Monday)
周末休假過後的星期一,或是長假期完結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很多人都是「初四咁嘅樣」,腦裡仍記掛著假期的美好時光,一時間難以重新投入工作節奏。Tik Tok創作者Marisa Jo Mayes的影片,講述自己在星期一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或任務,之後當日餘下的時間她便自行決定如何度過,好好放鬆及休息,務求讓自己調整狀態,再次投入工作,她把這個自創的方法命名為bare minimum Monday。
何謂最低限度實在因人而異,而且這個工作模式未必適合所有人或工種,大家千萬不要不假思索便直接採用。
以上第一點和第三點均源自於社交媒體平台,可見社交媒體是現今年輕人發表言論、感受身邊事物的重要渠道。
下集,我們將繼續探討另外幾個新的職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