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濕疹的病友,都會聽過「類固醇」這個名字,類固醇是西醫用來醫治濕疹的常規藥物,能抑制過敏引起的炎症反應,暫時紓緩因皮膚過敏性發炎而導致的紅、癢、出水症狀。不少濕疹患者都會對類固醇又愛又恨,因為當濕疹症狀發作劇烈時,使用類固醇藥膏可以在短時間內消炎,緩解皮膚紅、痕等不適,不過同時慢性濕疹患者亦很清楚的知道類固醇不能徹底解決濕疹問題。加上部份患者對類固醇存有很大的偏見,畏懼類固醇的副作用,更創出「類固醇依賴」、「類固醇上癮」的說法,但當中很多其實是屬於誤解。
我個人的主張是,類固醇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正確認識濕疹是怎麼回事,以及正確善用類固醇,患者們都可以從中受惠,而又能駕馭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和缺點。
濕疹的病理,是皮膚出現過敏反應。急性濕疹的發生,多與進食了致敏食物,或接觸到外環境的致敏原導致,其主要症狀是皮膚出紅疹、紅斑、痕癢、滲液出水、甚則潰爛,如抓破皮膚後可招致傷口流血、感染細菌後含膿,因皮膚受感染而進一步加重皮炎症狀。如果患者出現的是偶一為之的濕疹急性發作,類固醇可迅速減輕症狀。患者當避開致敏原,加上用正確的方法減輕不適及做好皮膚保護,因為這類患者的身體功能可以自行調節過來,皮膚會自行復原,這意味著經過急性濕疹發作時的不適後,患者會慢慢康復,也不會去到濕疹反覆發作的地步。對這些患者而言,當濕疹發作時,可以放心使用由醫生處方的類固醇,一般只需用一周左右,停用後皮膚便可復原,不留下副作用與後遺症,因為這是急性濕疹。至於如果是反覆翻發的濕疹,便算是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的醫治方法與急性濕疹完全不同,它們的分別在於慢性濕疹患者由於身體內部出現問題,影響皮膚的自我修復機制,因此一旦發作,病情反覆,時好時壞,患病時間長的慢性濕疹患者皮膚普遍變得乾燥、容易甩皮,由於皮膚太乾而導致痕癢,晚間加重,常影響患者的睡眠。因為皮膚反覆受到刺激,所以皮膚變得粗糙增厚、顏色變深,當天氣變化、勞累、壓力大,或碰到致敏原時,可誘發急性發作,對皮膚造成進一步傷害。治療慢性濕疹要解決的,是體內不正常的,會驅使皮膚發炎、敏感不斷翻發,同時會阻礙皮膚自我修復的因素,中醫和西醫的解釋是不同的。西醫的解釋,主要牽涉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換成中醫的解釋,主要牽涉脾虛濕蘊、陰虛燥熱、血虛精虧三個原因,至於到底患者是屬於哪一類,人人不同,要視乎患者的症狀表現、發病及治療經過等。中醫治療十分強調的,是「辨證論治」,到底中醫師能否從患者身上掌握到疾病的來龍去脈,能否準確判證、對證選用合適的藥物處方,成為療效好與壞的關鍵。還有一點,由於需要調節身體內部的功能,用中醫療法醫治慢性濕者疹必須有耐性堅持治療,讓身體機能得以重整,使皮膚能自我修復,整個過程時間大概三個月至半年。由於治療慢性濕疹需要調節體內的臟腑功能,製造有利條件讓皮膚重啟自我修復機制,因此不可能短時間內見效,急不來的。但當體質改善後,患者可以相對保持穩定的皮膚狀態,沒那麼容易翻發,即使不幸翻發,規模、發作程度、持續時間也可以縮
醫治慢性濕疹,類固醇的角色只是暫時性紓緩皮炎引起的不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至於值不值得用、應不應該用類固醇則見仁見智,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無必要一味情緒化、偏激地排斥使用類固醇。舉個例子,如果濕疹發作得非常厲害,患處面積大、痕癢難忍、已開始見到傷口,影響到患者的睡眠和情緒,這時候使用類固醇藥膏暫時控制症狀我認是有需要的,也應該這樣做,沒有理由執著堅拒。因為:第一,要防止出現傷口,因為一有傷口,容易感染細菌,令皮膚狀態變得更差,所以一定要防止傷口出現;第二,休息不足和情緒波動都會影響濕疹病情,所以如果患者因濕疹突發而令睡眠、情緒大受影響,必須處理。不過這時候要根據發作的部位、皮膚差的程度而選擇適合強度的類固醇,而且搽的次數都有講究。很多人都不知道類固醇有強弱之分,它們針對不同身體部位,和不同的病情,切忌亂用,否則有害。另外,這種「應急式」的使用類固醇,時間宜短不宜長,見皮膚症狀有改善,就要減用或停用,並積極調節身體機能,不能長期靠搽類固醇控制慢性濕疹。同時,不要以為皮膚外觀開始變好就以為已經成功對抗濕疹,因為慢性濕疹會翻發,而阻止濕疹翻發的不二法門,只有調節身體內部的功能。
相對來說,雖然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會較口服類固醇為輕,但亦不能忽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控制濕疹,我是不鼓勵的,原因倒不是「類固醇上癮」,而是長期使用類固醇,不僅根本無助改善體質,更可能因此導致體質進一步失調,尤其是濕阻,令慢性濕疹病情變得更複雜。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