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談到書展,香港人一定會先想到每年暑假在會展的書展吧。琳琅滿目的小說、實用書、散文集甚至補充練習,書展是我青春時期一個重要的回憶。我這個80後,中小學時期最期待的活動,就是暑假去書展,拿着儲了一年的零用,花在心愛的書上,成就了每年最幸福的時光。雖然現在已是電子書的年代,但我還是喜歡書本的質感和每本書的香味,因此當我知道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有一個關於書的展覽時,我就急不及待去看看。結果我去了3次,認真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藏書和書的歷史。
「書展」在圖書館的4樓,分別有幾個不同部分:設計、日本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宗教、歷史、劇作等等,看似沒有明確劃分,但有精挑細選。其中有幾個有趣的展品,令我看得很過癮。
首先,書的其中一個源頭是起自何時的呢?展覽其中一件展品是公元前2050年一個刻有楔形文字(cuneiform)的泥板,板上刻着用山羊和綿羊作為稅收的紀錄。現存最早的楔形文字泥板大概是來自公元前3400年,同類文物存世不多,所以這個展品很有歷史價值,絕對是早期書寫紀錄的重要文獻。
此外,「書展」有一為A. A. Milne 和E. H. Shepard特設的部分,他們是《小熊維尼》的作者和插畫家,展覽展出了不少《小熊維尼》早期發行的書籍,非常珍貴。除了西方國家,亞洲的代表也有香港人很喜歡的日本,我特別喜歡細看那幾本1920至1932年三越百貨的商品介紹,和式繪圖同時充滿傳統日式文化和時代感,非常有趣。
當然,不少宗教書籍也是「書展」的重點介紹。很多宗教的歷史根源都是後人於一些碑文或卷軸中找到。早期的文獻主要用作記載宗教經文,展覽就分別展出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相關文獻,當中印度教的較早期紀錄大概能追溯到約公元前1400至1200年。聖經「Bible」一詞,就是來自希臘文的「Biblia」,意思就是「book」(書本)。
回到現代,日本代表有作家村上春樹,愛爾蘭代表有著名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他們的作品(村上的小說系列,貝克特的劇作原稿)也有陳列在展覽中讓書迷了解。那澳洲的本土代表呢?當然就是大自然。展覽其中一個部分,是有關大自然的書目,很多都是來自澳洲的書籍,記錄澳洲不同的本土花草、鳥類和動物,圖書的設計有大有小。不少都是英國人佔領澳洲時期,生態學家在國內探索時畫下作記錄用,圖文並茂,非常仔細。
雖然這個「書展」不算很大,但承載的歷史卻很深遠,在這愈來愈少人看實體書的時代,這個展覽似乎散發着一種吸引力,讓讀者回憶一下揭一頁紙的手感、嗅一嗅書的香氣,希望鼓勵大家「活化」讀書這個活動,不要讓它成為過去。
作者簡介: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8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文:小柔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