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美貿易戰打開的議題,由科技層面蔓延至金融戰,名副其實是現代版「鷸蚌相爭」。藉着2024年快將終結,回顧今年來中美兩國在汽車、晶片以至金融等各大範疇的比併,展望兩國未來的發展走向。
●半導體:華加速國產化破出口禁令
相比汽車,中美兩國之間近年爆發的半導體大戰,美國繼續在這場戰役中遙遙領先。上述情況以經濟學的「比較優勢」概念解釋,乃反映中國和美國在電動車和晶片發展各有千秋,中國的優勢一直離不開勞動力龐大及工資低廉,而美國一方的科技創新文化及金融市場發達,造就人工智能(AI)狂潮興起。
由於現時晶片已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家電、伺服器級大型語言模型(LLM)以至軍事層面,所以在「一環扣一環」的大背景下,中國和美國的晶片之爭持續,有其一定原因。
美企遭限投資華晶片AI
回顧今年,美國鉗制中國發展晶片的管制措施依舊有增無減,且針對出口高階AI晶片及光刻機的禁令此起彼落。10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對美企投資中國半導體、AI、量子計算等領域,設下新一波禁止與限制措施,明年1月2日生效,香港同樣受限制。此外,白宮早於4月初開始實施對華晶片出口管制的新規,當中涉及限制搭載了AI晶片的電腦出口。本月初更祭出第3輪出口限制,將140間中國晶片相關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本月31日生效。
至於美國拉攏盟友向華輸出半導體技術的行為同樣矚目,年內荷蘭宣布擴大光刻機出口限制,艾司摩爾(ASML)要將部分先進製程深紫外光(DUV)光刻機出口至歐盟以外國家,就必須獲得首肯。
中國屢被美國打壓半導體產業發展,主要透過不斷加注提高中低階晶片的市場佔有率,以及積體電路(IC)設計的能力,來尋求國產替代,逐步走向自給自足的晶片本地化生產。消息指,中國縱然無法進口最先進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但去年12月自荷蘭進口的DUV數量卻創新高,而且今年9月內地出產了首部DUV光刻機,可量產28納米晶片,工藝相當於20年前ASML水平。
同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在晶片製造工具支出達破紀錄的250億美元,料全年總支出逾500億美元,可見中國銳意強化其晶片製造生態系統。此外,SEMI提及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由2014年的14%,升到2023年的23%,預計到2027年將接近27%。
美補貼建芯廠恐被推翻
不過,在中國力求搶奪生產中低階晶片的過程之際,現任總統拜登2022年祭出《晶片法案》也不能忽視,事關法案禁止未來10年內所有聯邦政府資助的美國科企繼續在內地從事先進製造業的經營,同時向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電子等晶片企業提供逾300億美元補貼,涵蓋建廠及生產設備成本25%的聯邦稅收抵免,吸引外資在美國設廠。
惟由於《晶片法案》是由民主黨制訂,與特朗普及共和黨的政治理念並不相符,所以有分析指日後特朗普上場,該法案恐面臨阻礙及遭推翻。特朗普早前在競選時提及,台灣應向美國交付保護費,而不是由美國出錢補貼他們建廠,究竟特朗普新政未來對大型科技公司產生甚麼影響,各界又能否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有待確認。
●金融:踢出SWIFT或成美制裁王牌
隨着特朗普明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市場屏息靜待這位事隔4年再度入主白宮的狂人,會否加深全球貿易矛盾,同時開打以貨幣對決為首的金融資本戰!要留意,若中美金融戰全面開打,恐演變為系統性金融風暴,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資本市場均難逃一劫,屆時全球民眾謹記綁好安全帶自保為妙!
所謂前車可鑑,俄羅斯在俄烏戰爭爆發隨即被美國制裁,並遭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國際結算系統,所以一旦中美貿易戰升級,繼而引起鎖國外交政策,美國不排除會以金融制裁還擊,亦正因SWIFT是目前全球重要跨境支付系統,美國政府對其擁有重要話語權,SWIFT往往成為金融制裁手段中的重要王牌。
早於今年4月,市場已有傳美國準備起草切斷中國部分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聯繫的制裁措施,目的是阻止內地對俄羅斯軍事生產的商業支持,只是之後不見蹤影,但並非代表行動告一段落,因觀乎特朗普已委任對華鷹派「孖寶」,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魯比奧出任國務卿一職,同時提名格里爾任美國貿易代表。由於格里爾正正是萊蒂澤的門生,回顧「特朗普1.0」時代曾任職萊蒂澤幕僚長,故有指隨着特朗普的經貿班底成形,金融戰加貿易戰的規模隨時空前絕後。
2018年增關稅人幣累貶10%
事實上,2018年美國對中國半數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後,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下跌10%,近乎一對一抵銷美國加稅效應。至於落實加稅,香港的貿易地位同樣元氣大傷,事關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已於2020年簽署《香港自治法》,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轉口港」角色不再,甚至連帶香港正銳意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均受影響,因上述法律取消了對香港出口敏感技術毋須首先取得許可安排。
此外,美國國會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的兩黨負責人,上月致信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稱香港現已淪為國際金融犯罪中心,包括向俄羅斯轉運遭管制的西方技術、設立空殼公司購買伊朗石油、管理北韓「幽靈船」,以及違反美國貿易限制措施,都反映香港已被「上鋼上線」擺上枱,後續進程勢必備受關注。
對港服務收入影響料不大
資深經濟分析師羅家聰稱,一旦特朗普大幅徵稅,香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及金融帳」應會縮減規模,由於過往香港出口主要賺錢來源是服務,涉及會計、法律等服務範圍,惟自2019年後相關收入已每況愈下,所以特朗普上台的效應與8年前相比未必太大。反而他提及,回看2016年(即特朗普首次勝選總統一年),中國經濟對西方國家的威脅相當大,惟現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內地需以解決自身問題為主要考慮因素,其他都是次之。
●電動車:美狂加關稅 阻中企出海
汽車貿易戰是中美兩國近年角力的主戰場,美國總統拜登在其最後一年任期亦為此向中國發炮,將內地統稱「新三樣」的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逐一提高關稅稅率。其中電動車進口稅由25%增至100%,太陽能電池由25%提高到50%,鋰電池則從零上調至25%,3項徵稅均已經於今年9月27日生效。
要留意,雖然華府向中國製電動車徵收100%稅項,惟實情對當地民眾買車意欲影響甚微。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又稱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首7月內地純電動乘用車出口至美國的數量,佔整體出口僅2.4%,況且現時全美電動車滲透率僅約10%,可見以市民角度來看,徵稅根本是九牛一毛。
當然華府並非蠢人,拜登加稅背後目的是要向中國投訴,一眾華資車企近年出口電動車的數目大增,影響了美國傳統車企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南美、歐洲以至東南亞等銷情,所以必須表態捍衞美國車企利益。
華年產量首破千萬輛
事實上,內地上月才公布新能源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而且近年電動車出口量均按年遞增。以2019年為例,數字只有25.4萬輛,惟及至去年已躍升至逾120萬輛。調研機構Canalys推算,今年內地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和油電混合動力電動車(HEV)的出口份額將是3年來首次超過10%,分別達31萬輛和24萬輛;電池電動車(BEV)出口量有86萬輛,惟受歐盟加徵關稅等因素影響,出口份額應由去年的22.5%下降到今年的19%,並點名提及拉丁美洲和歐洲是推動中國品牌電動車出口上升的主要地區。
事有湊巧,美國3大老牌車企——通用汽車(GM)、福特汽車(Ford)和Stellantis今年銷情,均在南美和歐洲地區放緩。其中,通用汽車第三季於南美及巴西的市佔率,按年各跌兩個百分點及2.4個百分點,至10.2%和11.4%。
另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提及,福特在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和英國的市佔率,由今年上半年的4.1%降至3.3%;Stellantis第三季的歐洲汽車交付量則跌17%。
特朗普上場勢加辣
不過,雖然拜登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惟由於其行動象徵意味居多、威逼作用成疑,所以引起外界不滿。對比拜登,即將接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除了在現有關稅基礎上,擬對中國所有商品包括進口車加徵10%關稅,意味美國最新或將向華進口電動車徵稅110%。
此外,特朗普還擬向墨西哥及加拿大進口到美國的貨品加徵25%關稅,戰幔達世界級水平,名副其實是以「美國優先」的姿態迫使車企重返美國設廠,日後各國車企如何突破關稅影響、競逐生存勢成為市場焦點。
另有一點須關注的是,中國一眾新能源車企近年之所以火速崛起,與造車成本便宜不無關係。有日媒早前拆解比亞迪股份(01211)其中一部電動運動型多用途車(SUV)——「ATTO 3」(內地又稱「元Plus」),發現比亞迪將摩打、逆變器、減速器、車載充電器等部件整合在同一個電動驅動裝置,並在多款車型上共用零部件,進行自化生產,壓低零部件成本。
由於「ATTO 3」乃至「元Plus」國內外售價僅12萬元人民幣起,對比其他西方及日資車企平一截,所以關稅背後各國車企如何確保成本不會扯高一截,又或是毛利率不被蠶食,均相當考功夫,外界即管拭目以待。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