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脂肪萬惡之首!恐讓身體慢性發炎、干擾心血管數值檢測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4月05日06:09 • 發布於 04月06日05:00 • 王芊淩

台灣美食多,打開社群軟體各種甜點介紹,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體重也悄悄在上升,肥胖造成的疾病多,也常見跟糖尿病一起出現,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坦言:「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多了一個潛在的心血管風險,若在加上肥胖時風險是會加乘。」

肥胖應視為一種「慢性疾病」!

糖尿病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也容易造成各種併發症,根據 2019 年糖尿病年鑑中指出,一旦血糖控制不良,常見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週邊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大血管併發症。

2023年有篇全球性心臟衰竭的研究,收案包括日本、大陸、台灣、越南四個國家的病人,結果經過長期追蹤發現,台灣患者死亡率在亞洲四個國家中為最高,主要可能的原因就是患者肥胖跟糖尿病控制不佳。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因此當糖尿病患者來到診間時,醫師除了評斷患者本身血壓、膽固醇、空腹或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以外,其中很重關鍵的因素之一是「體重」,偏偏體重控制是各項數值中最難達標,主要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都能靠藥物來改善,但想要變瘦主要還是靠生活型態調整,甚至需要配合減重藥物的幫忙才能達標。

林柏霖分享自身臨床上的患者故事,一位男性糖尿病和病肥胖的患者三年前曾放過心臟支架,三年前糖化血色素數值為 6.3 %,每次門診患者都再三保證「醫師,我一定會好好控制血糖跟體重!我一定會努力運動和飲食控制!」,但三年過去糖化血色素不降反升到 7.8%。這樣的情況在診間並非少見,當病人都不想改變、自然數值也不會變化。

所以千萬別小看當糖尿病與肥胖加成一起,出現所謂「糖胖症」對身體造成的負擔,林柏霖提到:「過往都只把肥胖視為心血管危險因子,但現在應該把肥胖視為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因為它可能不會變好,甚至反覆出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脂肪是如何影響心血管?專家解析三大機轉

到底這些多餘出的脂肪到底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影響?林柏霖分析有三大影響機轉:

  • 全身慢性發炎:當脂肪越多會造成很多器官發炎,而心血管疾病都是跟發炎有高度相關性,所以當BMI 指數合併體脂肪越高時,它會造成發炎指數也會越高。

  • 影響內分泌狀態:過多的脂肪也會影響內分泌分泌的平衡,特別會影響瘦素及腎素的分泌。當脂肪高時會抑制瘦素,同時激活腎素分泌,最後會讓身體水分和納離子滯留,造成心臟衰竭風險。

  • 脂肪造成器官負擔:光單純臟器臟脂肪就可能造成器官問題,舉例若脂肪壓在左心房外會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生率,當壓在左心室外則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此外,肥胖還有個驚人影響,它可能會干擾許多心血管檢測的數據!心臟衰竭患者會檢測一個心臟所產生的激素稱「利鈉肽」,心房顫動或心臟衰竭時會讓此數值變高,但肥胖卻會讓數值變低,「不要以為肥胖者數值正常是沒有問題,有可能是假性變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體重控制對「高血壓」能最快產生改變!

從過去研究得知,飲食、運動是大眾最容易、也最簡單達到控制體重的方式,但它效果相較於減重手術或是減重藥物來得差;而減重縮胃手術雖然效果較好,但民眾願意接受侵入性開刀的意願比例不高。隨著近年醫療的進展,若 BMI 大於 27( kg/m2) ,同時有共病症像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時,則可以考慮做藥物減重。

過去戲稱的「鮪魚肚」其實就是代表皮下脂肪過多的情況,而量測腰圍更能反映內臟脂肪多寡,國健署代謝症候群指標中,男性理想腰圍須在 90 公分、女性則是 80 公分以下。而目前衛福部合法減重藥物中,每日一次施打一次的針劑(俗稱小藍筆、瘦瘦筆)的研究發現,患者持續使用藥物後腰圍平均能減少超過 10 公分以上,同時也降低「內臟脂肪」。

通常民眾藉由飲食控制,確實有機會讓「皮下脂肪」快速消失,但當脂肪已經長在器官形成內臟脂肪時,消失速度無法那麼快,偏偏「內臟脂肪」相較於「皮下脂肪」更危險,內臟脂肪跟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係。

過去台灣本土的研究也發現,當患者合併糖尿病和肥胖時,也會大大降低控制血壓的達成率。在心血管內科醫師眼中,若是糖胖症患者減輕體重,第一個得獲益就是「高血壓」,林柏霖常告訴病友:「體重下降一公斤時血壓就可以降 1 mmHg,若下降十公斤體重就可以降 10 mmHg,約略是一顆降血壓藥物的效果。若真的想要降低「糖胖症」對心血管的風險,文獻發現必須同時控制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心血管風險因子,因為多因子同時達標才能降低未來的心血管事件」。

林柏霖分享多數病友回饋,通常瘦下來後患者感覺心臟的負荷變少了,除了比較不容易喘以外,連帶連生活品質也變好,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單只重視血糖達標,體重管理也是重要的控制因子之一。

文、圖/王芊淩

諮詢專家: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痛風年輕化!專家曝「8大痛風地雷食物」手搖飲、滴雞精都上榜
中天新聞網
奇癢無比!24歲女「異位性皮膚炎」癢到影響睡眠 塗保濕乳液可改善
中天新聞網
請把蛋「煮熟」再吃!不可忽略的6個蛋問題
康健雜誌
孫安佐呼麻失控「脫褲露鳥」!醫揭大麻成癮恐增「思覺失調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突然變瘦別太開心!這10症狀都是癌症警訊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也是其一
台灣健康醫療網
所有痛苦都來自你的反應!讓煩惱消失的入門心理訓練「不反應的練習」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老年人睡眠障礙比例逾九成! 中醫「這樣治療」找回夜夜好眠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大蒜生吃嘴超臭!醫授「5招快速除臭」嚼薄荷葉效果最好
中天新聞網
【育兒貼士】6個月BB未識坐就要坐馬桶如廁訓練? 媽媽被轟太心急 網民反應兩極
MamiDaily
把討厭蔬果變好吃!苦瓜加鹽、香菜切碎「6大難吃蔬果」美味秘訣公開
中天新聞網
芒種將近!注重「除溼與消暑」中醫大推:四神湯、酸梅湯取代手搖飲
中天新聞網
研究發現:藍微藻可緩解新冠感染病徵!感染科醫師:縮短發燒天數、改善疲倦感
Heho 健康(台灣)
無法懷孕又經期異常 「子宮鏡冷刀手術」重建子宮生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孫安佐失控因被下蠱?精神科醫曝:恐受毒品影響「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