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大腸癌」年輕化!出現8症狀,就可能是罹癌警訊...你該知道的「預防癌症」5大關鍵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3月26日01:00 • 李宜芸
「近年不到50歲的大腸癌患者逐漸增加,」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警告,與飲食習慣造成腸內菌落改變,甚至容易使用到抗生素等用藥習慣等息息相關。

隨著飲食習慣精緻化、西化,台灣每年大腸癌的發生率,是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每年奪取近6000人的性命,也包括許多知名的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導演楊德昌、李國修等,都因此殞命。大腸癌有哪些前兆?造成大腸癌的原因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些症狀,該去看醫生了

1.便血
2.排便習慣改變:突然或逐漸發生腹瀉、便秘。
3.大便形狀改變:細條狀,有黏液
4.貧血:覺得疲倦、虛弱
5.腹痛:持續性的腹痛、腹脹、經攣
6.摸到腹部腫塊
7.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
8.大完便後總覺得沒有大乾淨

不過,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了以上症狀,檢查後常常已經是第三、四期,也因為大腸癌發生在不同位置,每個患者呈現症狀也不盡相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生長在右側包括升結腸、盲腸、部分橫結腸的大腸癌:因為此部分大腸管徑較大,腫瘤不易阻塞腸道,常是腫瘤出血導致便血、有慢性貧血、腹痛、體重減輕的症狀。

生長在左側包括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的大腸癌:因為管徑較狹窄,容易因為腫瘤造成阻塞,引起便秘、腹痛、腹脹的症狀。

生長在直腸處的腫瘤:因為接近肛門,所以容易出現想大卻大不乾淨的「裡急後重」的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大腸癌高風險有哪些?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包括:

•50歲以上:多數的大腸癌患者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但年輕罹癌的患者也日趨增加。
得過大腸癌。
•曾有息肉、大腸腺瘤。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基因遺傳: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 (HNPCC),會大幅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家族史:如果一等親有1人罹患大腸癌,罹癌風險會高出2-3倍;若有2位罹患大腸癌或是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罹患大腸癌機率會增加3倍。
•低纖維、高油脂的飲食習慣:這些西化飲食被認為容易引發大腸癌,也有研究發現,加工食品、紅肉,也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
•不喜活動、久坐族。
•糖尿病:有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的人也會提高大腸癌發生機會。
•肥胖:肥胖將導致大腸癌發生率與罹癌後死亡率增加。
•菸酒:抽菸與過度飲酒,也會提高發生率。
•腹部放射治療:曾因為罹癌做過腹部放射治療的癌友,也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機會。

「近年不到50歲的大腸癌患者逐漸增加,」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警告,與飲食習慣造成腸內菌落改變,甚至容易使用到抗生素等用藥習慣等息息相關。

因此,「定期篩檢,是大腸癌防治最佳武器,」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大腸癌是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致,定期糞便潛血篩檢,發現陽性反應,就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死亡率差了35%。

延伸閱讀: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所有癌症之冠!50歲做篩檢,是防治關鍵

不同高風險族群,篩檢策略也會不同:

一般民眾:50歲起每年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中等風險民眾: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應從40歲起,除了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外,每3-5年可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
高度風險民眾: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可從青少年開始定期1~2年一次大腸鏡篩檢;若有10年以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史則可提早至30歲開始定期大腸鏡檢查。

預防大腸癌,方法你都知道,從現在開始展開新生活還不晚:

1.開始吃各式各樣的蔬果與全穀物:這些食物包括維他命、礦物質、纖維與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各種癌症。
2.不酗酒,一天一杯剛剛好:若想喝點小酒,女性一天一杯、男性一天兩杯。
3.不抽菸:只要不抽菸就可以降低三倍罹癌機率。
4.盡量每天30分鐘運動:若是沒有運動習慣,慢慢增加時間與強度。
5.維持正常體重:若本來就是正常體重,持續維持健康飲食與活動;若需要減重,則增加活動、減少熱量攝取。

延伸閱讀: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

參考資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上)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大腸癌防治
Mayo Clinic:Colon Cancer
台灣癌症基金會: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李宜芸
核稿編輯:陳宛欣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日本A型流感大流行!赴日恐遇9連休難就醫,必備3類藥救急
康健雜誌
翁腹瀉「廁所待2小時」家人破門已OHCA 急送醫仍不治
中天新聞網
怕老了大腦退化? 研究:多吃1食物認知障礙風險較低
NOW健康(TW)
【啤一啤】年尾聚餐多幾杯落肚 低酒精啤酒真的較健康?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自帶透亮水煮蛋肌的秘密!韓星都在瘋打的水光療程是什麼?
台灣健康醫療網
風濕免疫疾病多元 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務必警覺
台灣健康醫療網
誤以為感冒!翁「胸悶、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塞還肺水腫
中天新聞網
陳菊「腎臟有腫瘤」出院前一天腦中風 高醫:目前健康狀況穩定
中天新聞網
吃壯陽藥也沒用!醫曝:天氣冷很多人「小弟弟」不給力
中天新聞網
多國「萊姆病」疫情上升!台灣也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 如何預防感染?
台灣健康醫療網
8類族群當心!心血管疾病可能找上你 預防之道1次提醒
NOW健康(TW)
冬日心血管健康指南! 規律服藥與健康生活是護心關鍵
NOW健康(TW)
氣溫降胸悶胸痛是心臟病? 中醫教你緩解心肺功能不適
NOW健康(TW)
寒流來襲防引爆心血管 專家提「保健5守則」:務必要做到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癌症年輕化! 明年起放寬4癌篩檢補助、下修年齡門檻
NOW健康(TW)
糖尿病友秋冬血糖波動大? 醫:運動減少更要嚴控飲食
NOW健康(TW)
陳菊驚傳「身體狀況欠佳」!監察院證實:在高醫接受治療
中天新聞網
台灣洗腎患者逾9成選血液透析 台大提腹膜透析6大優勢
NOW健康(TW)